武进区潘家小学:让每一个生命幸福成长

2024-04-03

武进区潘家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始建于1908年,原名“钟灵小学堂”。2020年,学校成功创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提出“家园教育”的办学主张,确立“让每一个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让每一位老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的愿景。

德育实践显特色 幸福体验伴成长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主办的《星星队报》创刊35周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仅引导着“红领巾”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还成了家长的好朋友,绽放出灿烂的星光。

孝塑本心,雅行天下。针对师生拾到钱物难以处理的状况,少先队大队部创造性地成立了“红领巾拾金不昧小银行”,记载师生捡到的无主钱物,积极弘扬拾金不昧的美德。至今“拾金不昧”光荣簿上记载有7000余名师生的姓名,累计捡到款项8000多元。

2011年,学校“小星星志愿服务队”成立,将雪堰镇敬老院、常武太湖医院等作为活动基地。每年传统佳节,家长志愿者和小志愿者都来到敬老院,陪伴老人,送上爱心。

此外,学校坚持与青海西宁市湟源县、青海海南州共和县、新疆克州乌恰县的少先队员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2023年9月,学校还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开展“橙色信使 牵手成长”书信交流活动。

校本特色深挖掘 丰富课程提素养

“家园教育”是潘家小学践行新农村优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融入“体验式、浸润式、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学习、乐享生活、幸福成长。

学校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发展问题的决策;成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小组和校本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开发、评审、选课指导、实施和评价。通过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经验推广、定期沙龙、专题研讨、学期展评等方式,对课程加强过程指导、质量监测,提升教师研发、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已形成30门左右的校本选修课程,设计并完善了10门左右精品校本课程系统。同时,对校园文化进行科学规划,将校园与社会、虚拟与现实、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融合,对图书馆、体育馆、餐厅、走廊、过道、墙面等进行多功能规划,实现校园空间的充分利用。

阳光的学生群体是学校持续进阶的“生长力”。学校还通过“生长课程”“棋文化”“校园曲棍球”等课程,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升素养,不断向阳向上。

学以共进展风采 研以致远攀高峰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成立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面向校内全体教师进行招募,由点带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处迈进。同时,搭建更多平台,让教师展现个人风采。教师们进行“茶馆式”研讨,即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日,同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比武式”切磋,即“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课堂教学研究,各显其长;“流水式”打擂,即推选不同教师参加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比赛,各美其美。

学校还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与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涉及主题有学校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科研水平、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不断刷新教师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全面启动学校“青蓝工程”,将新老教师一一结对,确定近期目标和长效目标,在思想上互补、业务上互助、心理上互纳。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关键。李永清获评江苏最美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鲁利玲、秦旭峰、吴新民获评常州市师德模范(标兵),多位教师的事迹在全区宣讲。学校以师能培养为重点,几年来,新增五级阶梯成员6位,鲁利玲获评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7位教师分获常州市、武进区基本功(评优课)竞赛一、二等奖,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前的一声钟响开启了“钟灵小学堂”的乡土化办学之路;百年的文化积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薪火相传让“钟灵”之气在这方土地氤氲传承。如今潘家小学接过了这穿越百年的教育火种,以“新优质”办学为契机,以“家园课程”为支撑,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