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心脑血管会受损 6个方法给血管“消暑降温”

2024-07-11

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直接影响,曾有研究显示:气温升高1℃,心脑血管病患者增加17.3%。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全身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空气含氧量降低,都会引发血管疾病。那么,如何在高温天给心脑血管“降温”呢?

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10℃

若室内空调温度太低,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夏季建议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应以8℃~10℃为宜。同时,隔几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以便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减少突然发力的动作不要猛回头

突然发力的动作,会使颈椎受到冲击,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导致脑部缺氧。

建议要尽量减少这样的动作,不要猛回头或猛弯腰,尤其是在起床或下床时。

每天饮水1500毫升~1700毫升

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1700毫升,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更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预防血栓形成。但不能喝冰镇饮料,也不能吃冰激凌,因为这些会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

锻炼改到早晨或傍晚避免过热

夏季锻炼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和过热,否则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缺氧等不良后果。

建议选择早晨或傍晚的凉爽时段进行锻炼,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前后要适当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造成血液浓度降低,心脏负担增大。

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得太油或太咸

天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或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建议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睡眠要充足 作息要规律

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增大心脑血管的工作压力。而且天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

建议夏季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在中午抽出30分钟的时间午休。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