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紧扣“532”发展战略,围绕“万亿之城排头兵、新能源之都首位区、‘两湖’创新区主战场”重要使命,近年来,武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全域创新型城市,激活创新强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56.49亿元,累计增速13.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4%;科技领域多项指标居全市第一。
“引凤来栖”:扶一把、推一把,创新力量就转移到哪
日前,在第十二届“创业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赛上,来自武进的江苏君华特种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PEEK材料解决方案”在1204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场总分第一。“武进创新氛围浓厚,企业落地后发展迅速。”君华研发部总监刘哲介绍,作为国内PEEK(聚醚醚酮)产业首家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君华的产品应用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并在2022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科创企业成长需要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依据科创企业成长规律,集聚项目、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武进坚持在企业成长关键期给予精准服务和政策支持,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科创企业森林’。”区科技局局长张卫星介绍,今年,我区聚力实施“创新主体提质”工程,制定《武进区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奖励政策》,为全区高企招引提供政策支持。
围绕“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跃升路径,我区支持高活跃度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区申报高企757家,全市第一;获评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瞪羚企业133家,均为全市第一;申请入库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1732家,申报数全市第一;招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72家(市目标240家),系全市第一。其间,我区还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二届“创业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常州市华罗庚大赛,获奖数均为全市第一。
“育苗聚木”:懂产业、嗅觉灵,顺着“含科量”敲门招商
安徽华创鸿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高功率·大能量·超快固体激光器项目3次对接武进国家高新区,正式签约;常州锋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驾驶控制器ADU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落地;景铂汽车零部件制造(常州)有限公司投产……近年来,在科技招商新赛道上,我区通过引育一批特色、专业、创新的载体平台,实现创新发展要素快速集聚,为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大湾区、北京、上海、杭州……今年以来,我区奔赴科创资源集聚区域开展科技招商对接工作,持续拓展创新合作“朋友圈”。成立上海高校技术转移(常州)中心,打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模式,目前已推送科技项目14个。联合科创帮推送人才项目23个,其中落地龙城英才项目4个、其他科技型企业1个。打造全区科技招商管理系统,已有203个项目通过区科技项目认定。
下阶段,我区将不断探索链式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创新招引方式,强化项目招引支撑,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跑好科技招商“快车道”。
“活水汇流”:汇合力、比“耐心”,建立多元发展体系
常州优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磁通动力系统的研发与制造,2021年入选常州市第十七批次“龙城英才计划”,2022年获得常州“创业之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邀请赛一等奖,同年底进入中石油、中石化供应商名录,实现量产。2023年,企业入驻湖塘科技产业园,同年被评为市“种子独角兽企业”。“感谢武进政府帮我们找厂房,在供应链搭建过程中也帮了不少忙。”优磁科技总经理姜政表示。目前,企业即将完成新一轮2800万元融资,今年销售额有望达7000万元,实现翻倍增长。
紧盯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武进放大科技担保资金池。1—9月,全区投放“武科贷”企业户数达71家,累计贷款金额1.8999亿元;新增“惠科企”贷款企业49家,贷款金额2.8978亿元;“长三角双创券”共有62家机构入驻,发起有效订单20个,跨区订单10个(跨区占比24%),订单合同总金额915万元,目前已兑付金额154.5万元,合同金额、订单数量和兑付金额均列长三角双创联盟第一。
以科创之“新”引领发展之“质”。在资金支持之外,我区还协同构建“大科创”格局,深入联动常州科教城、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与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开展深度合作,在科研攻关上“聚势”、创新项目上“聚焦”、成果转化上“聚力”,让更多“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