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产业链上,“两湖”创新区核心区依托“一高四新”产业基础,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打造“一湾一谷一港一岛”,加快培育氢能与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生态圈里,地铁5号线已然开建;腾龙大道一期建成通车;花海大道提速建设;西太湖国际露营岛建成投用;湖滨水厂一期、滆湖退田还湖二期等生态水利项目加快推进,滆湖(武进)生态清淤工程累计完成湖体清淤200万立方米,生态秀美之城的轮廓清晰可见……
这是一幅生机盎然、活力蓬勃的城市焕新图。
今年以来,从地理位置到产业布局,从人才引进到营商环境,我区高效统筹“两湖”创新区核心区新城市建设、新产业培育、新人才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驱动创新,让产业旺与城市兴相辅相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拔节生长,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创新城市跃然眼前。
新质生产力加速领跑
数据显示,2024年,“两湖”创新区核心区排定年度重点项目44个,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类、总部经济和功能配套类、科创平台和产业载体类以及规划设计类四大类。截至目前,竣工2个、在建20个、拟开工8个、储备14个,完成投资57.7亿元。
为营造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语境”,进一步强化“一高四新”主导产业支撑力,1—9月,“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已签约项目79个、拟签约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74.37亿元。普罗吉、科恩、创健3个省重大项目,朗恩斯、富烯2个省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今年,仅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就有6家企业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企业获评(潜在)独角兽企业,24家企业获评省级瞪羚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省级高新区第一。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瞄准发力点靶向发力。目前,“合成生物岛”正加速崛起,已集聚合成生物企业20余家,引进北京脂代科技、苏州丝波敦等重点项目。产业孵化器(常州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即将竣工,“建、招、管、运、投”一体公司化运营改革试点启动。与丹纳赫共建的合成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正式签约。
更有,“常州氢湾”蓬勃发展。目前已集聚氢能产业链企业超50家,入选省未来产业(氢能)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省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项目启动。“东方碳谷”茁壮成长。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基地(常州)揭牌成立,新材料验证孵化中心加快建设。清华工研院超级石墨烯等新场景应用项目落户。“细胞科技港”超前布局。细胞治疗研究院高效运行,市级区域细胞“三中心”实质性运作加快推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南医大附属三院合作共建区域再生医学中心,积极打造省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先导区。
创新驱动 深融“科产城人”
当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的澎湃动力,如何让创新步伐走得更稳、更快、更好?武进用行动作答,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力。
秉持“科产城人”融合理念,按照“空间融入、发展融合、资源融通”的思路,武进坚持加快建设滆湖科学城,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南医大常州校区、常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密集落地,细胞治疗研究院、南京大学数据能源研究院、吉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加速布局,为“两湖”创新区发展提供充沛的创新策源。目前,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有序运行,南医大常州校区预计明年开学,西太湖科技交流中心主体工程封顶,长三角青创港二期、西太湖创新港加速推进,全链条孵化培育环节持续打通。
同时,提升创新生态系统性,优化“一产业一平台一载体一基金”产业培育模式,建好“母基金+子基金+天使基金+直投”创投体系,推动产业项目与专业基金靶向联动。其间,不断夯实创新人才支撑力。今年,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超3000人、博士35人、外国高端专业人才201人,入选“龙城英才”18个。我区还举办了2024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12个项目集中签约。
时代考卷常出常新,武进实践步履不停。接下来,我区将紧扣合成生物、氢能和新型储能等重大产业布局,聚焦总部经济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目标任务,全力以赴、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将“两湖”愿景化为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