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秋,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大,心脑血管疾病进入了高发期。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为“体医融合,战胜卒中”,倡导通过科学运动预防卒中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近日,武进人民医院南院神经内科马爱金主任医师团队成功救治一名95岁超高龄脑梗死患者,急诊动脉取栓,实现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再创高龄血管再通记录。
典型病例
九旬老太突发脑梗
血管再通成功救治
王奶奶今年95岁,素来体健。10月初,王奶奶在家中突然头晕摔倒,家人发现她虽没有明显的外伤,但口齿不清、讲话含糊,遂立即将她送至武进人民医院南院急诊。
经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初步判定王奶奶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左侧偏瘫、眼睛向右凝视,神志也逐渐模糊。影像学检查排除了脑出血,血管造影证实了团队的判断,老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需要立即手术,开通闭塞的血管,否则老人会终身瘫痪甚至有生命危险。”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爱金介绍。虽然手术有风险,但家属十分理解和配合。接到急诊通知后,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立即启动,准备手术。术中,医生用机械取栓的方式,取出一大块血栓。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通畅。
“我妈妈95岁了,能恢复成这样就是个奇迹!”王奶奶的儿子向医护竖起大拇指。对急性脑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王奶奶一家都觉得特别幸运,因及时送医并得到了专业的救治,目前王奶奶基本恢复到了发病前的状态。
专家提醒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出血性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卒中均会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
卒中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五高”特点。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是我国当前第一位致残病因,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卒中信号,采取行动、开展急救,是救治患者的不二法门。一看面部是否对称,二看肢体力量和平衡,三听说话是否清晰。医生提醒,秋冬季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如果发现相关症状,要迅速送医排查,以便在黄金时间窗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约三分之二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和心理障碍等。在生命体征稳定和病情无进展情况下,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通过功能、任务和目标训练加强神经重塑,尽可能地减少卒中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如果超过1年,各种功能恢复的效果将有所降低。
科室介绍
武进人民医院南院神经内科成立于2012年,南北两院协作开展同步检查与诊疗。2019年,卒中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脑卒中绿色救治通道更加规范畅通,区域化卒中救治网络不断完善。科室开展的主要诊疗技术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重症脑出血,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抽搐,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小脑生物电刺激治疗中风及偏头痛,神经功能康复,颈内动脉造影术及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的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等。
(武医宣)
专家名片
马爱金 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南院),主任医师。曾先后至上海长征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在脑血管疾病、头痛、失眠、癫痫、脱髓鞘疾病、帕金森病、脊髓疾病、肌肉疾病以及周围神经病等一系列神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熟练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近年来,经过影像学筛查,在选择性实施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及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