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社保就业> 就业创业> 内容
“日间忙碌,暮夜进修”已成为当下夜生活的新风尚。武进率先成立全市首家村(社区)技能夜校,为湟里镇人民送上了一道技能惠民“大餐”。
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技能学习需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6月21日下午,武进区村(社区)技能夜校启动仪式暨积“后”流光 学通“坊”间夜校成立仪式在湟里镇后坊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常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市人力资源和就业创业管理中心主任苏叶,武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慧峰,武进区政府办副主任王今丰,武进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公务员局局长任捷,武进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杭琰,武进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志明,武进区湟里镇党委书记张军亮,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昇学,武进区妇联副主席张红梅,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李辉,武进区湟里镇副镇长王军,武进区湟里镇组织委员吴林立参加仪式,活动由武进区湟里镇后坊村党总支书记陆芸主持。
张军亮致辞。他表示,近年来,湟里镇积极联合全区技能培训资源,盘活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基层服务阵地,一村一策定制培训服务,下一步将继续以技能夜校为基础,持续完善湟里镇人才培育服务链,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技能培训服务和就业创业的平台。
夜校办在群众“心坎上”以技能服务实现“人人出彩”
坚持“需求”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瞄准夜晚“黄金档”,我区率先在湟里镇后坊村成立以技能提升为核心,集职业技能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文娱休闲体验、亲子研学互动等为一体的村(社区)技能夜校。
为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提升培训质效,区人社局联合区教育局、驻常院校,紧密结合群众技能需要,组建一支60余名德才兼备、教有特色的技能夜校讲师队伍,探索开发“研专长”高效学堂、“品美学”风雅学堂、“享童趣”亲子学堂、“觅新知”知行学堂、“练新技”智慧学堂等五大课程体系,全新推出“技能line互助time”创新项目,创新制作“技能夜校银行积分存折”,让技能人才“人尽其才”。
技能送到群众“家门口”以技能火炬燃起“就业火苗”
为助力擦亮技能夜校特色名片,让夜校人才流量转变为村居发展的内生力量,武进区多个村(社区)第一书记成为夜校“宣传员”。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我区精准匹配村(社区)群众美好生活服务需求,积极探索“技能+”新模式,不断建构30分钟可达的“宜学、宜业、宜乐、宜养”的技能技能培训服务圈,真正用技能盘活就业“存量”、拓展就业“增量”、提升就业“质量”。
夜校架起群众“连心桥”以夜校微光点亮“生活星光”
让夜校“活”起来,让技能“强”起来,让生活“乐”起来,是武进区村(社区)技能夜校开办的初衷和使命。积“后”流光 学通“坊”间夜校将积极开辟“就业+生活”技能服务新通道,打造乐业服务新空间,努力成为加强技能培训的“主阵地”、增技增收的“充电站”、技能人才技艺的“传承带”,真正让技能夜校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苏叶、朱慧峰、任捷、杭琰、杨志明、张军亮共同启动积“后”流光 学通“坊”间夜校。
朱慧峰对办好技能夜校提出了三点希望。他指出,一是因地制宜,在“切入点”上发力,真正把“村居资源优势”转化为“夜校辐射优势”;二是凝心聚力,在“服务面”上创新,把夜校培训成果与武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夜校+就业”“夜校+乐业”“夜校+生活”的作用;三是上下联动,在“实干线”上延伸,通过固本强基、分类推进、画像精准、成果运用“四轮驱动”,真正激发技能夜校共绘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村居生活有“知”有味,就业乐业同心同行!下一阶段,区人社局将厚植夜校发展沃土,联合洛阳镇戴溪村、湖塘镇花东社区、高新北区龚家社区、西湖街道蠡河社区、南夏墅街道南河社区等村(社区)共建技能夜校,进一步扩大夜校辐射圈,以夜校的星星之火点亮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让夜校带来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让“夜校+”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之中“落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