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根固本稳主业 凝心聚力强攻坚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武进资规答卷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上半年,武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围绕“两统一”核心职责,聚焦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贯彻全市“532”发展战略,全力服务保障“新能源之都”“GDP万亿之城”建设,不断提升全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水平。
一、强化规划引领,积极谋划全域新发展
一是全域规划再优化。在“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镇国土空间规划成果编制,于2月完成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公示。落实“三条控制线”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统筹各板块用地空间需求,形成2023年度常州市武进区预支空间规模指标落地上图方案,预支空间规模3000亩,保障141个项目用地需求。提早谋划各镇控性详细规划修编,推进省市区重大项目落地,完成洛阳、礼嘉、嘉泽等六个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保障各类项目44个。按照生态空间“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总体要求,编制形成《常州市武进区2023年度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方案》,通过市局审查,正逐级上报省政府审批。
二是重点区域再深化。以长沟河公园为核心,开展长沟河公园沿线及滨水空间功能、景观策划研究,优化长沟河片区“城水相依、蓝绿交融”的空间格局,打造功能复合的城市活力单元。深化江理工新校区南部片区城市设计,发挥江理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区镇-校镇协同融合发展。做好牛塘老街片区更新规划研究,开展“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规划研究及核心区规划编制,助力武进重点片区优化发展。
三是城市能级再提升。开展武进城区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构建分级多元的居住空间和社区生活圈,建设健康安全、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人民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开展武进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构建武进区点线面结合的分级分类公园体系,为建设“生态滨湖区、现代智造城”,打造“美丽常州”新样板提供规划支撑。围绕武进区“一园一城一示范”的建设,结合后疫情时代“人”的诉求,开展武进核心片区公共空间提升规划,重点针对淹城公园周边、花园街商业街区及新天地公园等重要公共空间的功能、景观、交通等方面提出更新提升策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
三是乡村振兴再发力。围绕乡村振兴、国家宅改试点等相关要求,大力推进湟里镇西墅村、岗角村,礼嘉镇蒲岸村等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挖掘村庄特色,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完成雅浦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村庄规划报批,为我区首个传统村落与保护规划报批备案,建立了雅浦村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协调传统风貌保护与村落发展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资源提出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打造“燕归来”规划师服务团队,在农民住房条件及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
二、强化要素赋能,努力开辟资源保障新路径
一是土地市场有经营有序。全面实行“双合同”管理,落实履约保函(保单)制度,有效的降低企业用地负担,促进企业主动提质增效。继续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土地收储稳步推进,编制完成2023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并已经省厅审核通过,总规模1084亩,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上半年编制完成22个片区、总面积13368.51亩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二是用地潜能持续释放。围绕节约集约用地要求,进一步落实“增存挂钩”制度,上半年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70亩,完成年度目标的47%。以内涵挖潜为动力,完成存量建设用地盘活1742亩,完成年度目标的42%。大力推动高标准厂房建设,打破依赖“横向”扩张的空间路径,转为向空中拓展的“纵向”布局,中以数字谷、津通国际园区、亿泽智研谷等一批“工业上楼”项目正在建设中。提请区政府印发了《武进区关于加强存量工业用地改扩建项目审批管理实施办法》、《武进区“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规划引领行动方案》,让改扩建项目审批监管、开发边界外的低效集体工业用地腾退、“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落实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激励措施,加强对各镇(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开发园区集约用地督导,推动各镇(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三是重大项目高效保障。深化重大项目帮办代办制度,全流程提供“保姆式”服务,继续推行“工业项目一站式办结”,共完成工业项目审批事项115件,100%事项在承诺时限内办结,90%以上受理当天办结。围绕“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首位区”目标,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全面摸排重大项目规划、征收、供地、林地等环节的情况,聚焦“三份清单”,实行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切实有效加快项目落地。。
三、强化资源保护,不断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一是耕地保护标准更高。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及“耕地转进”项目,组织2022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立项入库项目、2022年度耕地“进出平衡”转进地块涉及项目、2023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复垦立项入库项目,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完成常泰铁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稳步推进雪堰镇耕地保护示范区试点建设,编制完成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初稿)。
二是养绿护绿举措更实。深化推进“林长制”,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充分发挥“一长两员”队伍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上半年完成新增造林350亩、退化林修复2500亩,封山育林1500亩,森林抚育7000亩,四旁植树25万株、培育珍贵与彩色树种18万株,新建农田林网1000亩、更新完善15000亩,新建省级绿美村庄4个,提升省级绿美村庄3个。太湖湾、南夏墅、西太湖重点湿地芦苇收割合格面积3530.71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个,正在编制《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500亩湿地修复工作正在前期准备中。
四、强化基础保障,持续提升服务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圆满完成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变更图斑11490个,面积96770.87亩,数据通过省级验收报部待检。稳步推进2023年度日常变更,共举证图斑2389个,面积647.35亩。有序开展全区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于3月完成地类细化数据库建设和修改工作,成果通过部级验收,目前正在根据省级检查意见进行二轮修改。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更新登记的缮证和归档、2022年度集体土地所有权日常更新、各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一步明晰全区自然资源产权。
(二)进一步筑牢安全发生根基。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持续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三年大灶”成果。围绕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上半年,我局聚焦消防安全、森林防火和非煤矿山领域,共出动检查组18个,检查人员65人次,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2条,所有隐患均已整改到位。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在夹山垃圾填埋场增设蓄水箱15个,蓄水总量140吨。全区13个地灾隐患点均设立警示牌、发放“两卡一案”、配备群测群防员,防范风险于未然。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不断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紧急信息报送能力。
三是进一步提升信息保障水平。推进2023年度“天地图•武进”数据更新与维护,完成2022年度数据质检修改,同步开展2023年度季度更新工作。常态化开展基础地理数据动态更新入库。积极推进自然资源武进区卫星应用技术分中心建设,构建形成武进区自然资源“智慧云监管”。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要求,发现并处置终端安全威胁,修复整改高危安全漏洞,完成安全漏洞预警整改。
五、强化依法行政,全力打造法治建设新高地
一是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妥善应对行政争议。强化工作联动,今年以来为各综合执法局调取《违法建设现势性地形图》16份,出具《违法建设技术认定意见》15份,出具《违法建设抄告书》6份。持续做好法制服务,为上市公司出具用地合法证明23件。积极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民法典宣传月活动,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局上下蔚然成风。今年以来,我局被省厅法治建设考核评为“2022年度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法治建设和普法工作成绩”优秀单位,上报的项目被分别评为“2022年度优秀行政执法案卷”“2022年度十佳行政处罚案件”,法治宣传微视频《尺度与底线》获“全省自然资源法治宣传微视频大赛”二等奖。
二是积极化解信访矛盾。进一步强化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和强化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多措并举化解信访积案,依法维护群众权益。今年以来,信访形势总体平稳。荣获“2022年度全区信访工作优秀集体”称号。
三是稳步推进执法监察。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全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形势总体持续向好。
六、强化服务效能,加快树立营商环境新标杆
一是不动产登记服务稳步提升。进一步优化项目登记流程,常态化开展“交房(地)即发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为群众企业提供咨询解答1000余次,延时服务40余次,上门服务1次,容缺受理服务20余次。深入开展工业项目不动产分割及分割转让不动产登记,完成工业项目分割30余套,完成全市首宗建筑物跨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不动产登记。深化信息共享,协同开展在线司法查控,共办理查解封登记2181件。安置房办证高效推进。加快构建不动产登记“三级同构”进程,设立雪堰、前黄、湟里服务站。颁发全省首宗新模板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标志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进入新阶段。
二是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持续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发证办理时限,推动建设项目早开工、早见效。通过一企一策、提前介入、容缺受理、联审联办等举措,大力推动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上半年先后有8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继续实施审批权下放,打通重大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项目审批在家门口办结;落实“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改革,继续推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小型低风险项目快速办理等举措,进一步落实建设工程审批豁免清单,简化审批事项,为企业提供便利。不断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五全五化”电子政务综合系统等平台,实现网上报建、窗口在线接件和内网在线审批,“五全五化”在线运行项目600余个。
三是民生项目保障有效落实。落实武进区教育“强弱项 补短板”2021-2023三年行动方案,对学校、医院等这类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从简、从速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完成南医大常州医疗健康科技园新建工程(一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常州西太湖学校民生项目的方案审批,核发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常州西太湖学校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高质量保障“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发展。深化建设工程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民生项目的落地,在推行承诺制的基础上,2个幼儿园项目采用“带方案出让”模式供地。积极落实《常州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办法》,联合住建局现场踏勘5次,审查电梯4部,以人为本改善老小区居民生活环境。
七、强化从严治党,深入践行党的建设新要求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夯实组织堡垒。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学思践悟”四大主题,线上线下齐发力,引导党员干部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举行“学习二十大 书香润自然”专题读书会,营造浓厚的以读促学、以学促行氛围。有序推进三个中心所党支部按期完成换届选举。扎实做好党建宣传工作。廉政文化长廊被武进区评为第二批“五亮五优工程”存量项目,《尺度和底线》荣获“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第三届全国短视频大赛优秀奖。武进规划勘测院成功创建市青年文明号,分局团总支荣获“武进区直属先进团组织”称号。
二是实施融合提效夯实发展根基。以“规划师下乡”活动为抓手,打造“燕归来”志愿服务团队,进一步与结盟单位强化供需对接,拓展结对共建的广度和深度,为安康汉滨谭坝镇松坝社区、双龙镇龙泉村编制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燕归来”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武进区洛阳镇工作站被省厅评为“先锋工作站”。深耕“书记项目”,形成“立项—落实—反馈”有效闭环,围绕社会所需、群众所求、企业所盼,以课题式联动、项目化实施助推服务提质增效,引领保障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程通测”测绘便民服务体系,礼嘉镇何墅村宅改自建区“何墅嘉苑”七十四户民房实现不动产测绘“一次收件、平行推进、分时办结、成果共享”。以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为契机,与洛阳村委联合开展“珍爱地球永接力 文明实践在行动”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是聚焦从严治党夯实作风效能。深入践行“六廉六促”要求,认真组织“清风自然·吾要廉”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各党支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廉政视频形成具有武进资规特色的“廉政八篇章”,并被省厅党建网录用展播。深入实施作风建设“一把手”重点项目,积极发挥“首位廉盟”成员单位作用。严格执行干部外出学习培训考察谈话制度、干部廉政信息备案制度、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细则等规定。加强日常作风督查,继续委托第三方进行作风建设和营商环境综合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