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目标任务,对标卓越一流,重点突出生态中轴建设,按照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工作部署,对照年度重点工作,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为崛起“生态创新区”、描画“最美湖湾城”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科室单位采取专题学习、座谈会等形式,持续掀起学习热潮。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讨论解决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重大问题。二是积极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解读。加强政府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不断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通过环境日、生态日、宪法日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提高各界知法用法水平。组织新公务员参加宪法日宣誓活动。“局长宣讲团”、“服务拟上市企业工作专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服务营商环境工作机制,由局领导带队,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组成服务队,对相关企业包联挂钩,主动上门服务,面对面听取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引导企业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同时通过电话咨询答疑、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企业,提前介入,实时跟进,今年以来现场服务指导重点企业12家。三是持续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建设。积极参加上级各类培训,认真组织内部点评评比。持续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开展好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积极助力符合条件的企业信用修复。重点针对环保第三方市场加强管理,完善创新管理举措,不定期开展检查抽查,结合企业反响以及检查情况,建立环保第三方“黑名单”与“红名单”库。组织辖区内的环评单位及其环评工程师开展自查自纠及现场核实工作,约谈相关环评单位4家。
二、强化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一是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主要负责人通过专题党课、民主生活会等形式部署工作,明确工作要求。开展武进区第四个“学习日”活动,开展书记授书活动,勉励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二是积极参加法治建设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法治惠民实事项目。继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制度,今年以来已办理损害赔偿案件25件。创新开展生态环境涉企合规建设。认真参加法治薄弱村排查。组织武进区“生态巴士”系列活动,开展“全国生态日”大型主题活动,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题活动,发布年度生态环境典型违法案例。
三、深化围绕中心服务意识:一是持续营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各项部署,进一步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营造优质生态环境。深化“法企同行”活动,局领导带队开展进千企业活动。发挥1+N生态红盟功效,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3月份,联络武进区交通局和武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拟定“先锋绿源通”2023年的活动计划,协调活动地点。4月7日,联合武进区工商联开展“易企赢商”党建联盟暨服务武进区模具企业活动,邀请专家重点解读两会期间关于营商环境的政策并开展模具协会固废处置培训,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合规、合法经营。7月26日、8月17日,协同区级机关“旗帜红盟”、区生态办和区妇联“春蕾红盟”力量,切实激发党建“红色动能”,点燃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引擎”,推出“生态巴士”玩趣夏令营系列活动。二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生态环境垂改工作方案,在审批权力事项权限内做好审批工作。落实局《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服务若干举措》,提高环评审批效率,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50%以内。今年共完成审批项目2614个(含报告书15个、报告表307个、登记表2292个),其中75个市重点项目已完成审批42个,8个省重点项目已完成审批7个,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电磁阀项目创省厅审批用时最短记录。排污许可证变更发证44张,首次申请发证48张,延续发证280张,重新申请发证88张。深化涉企法律服务通道,健全产权保护机制。加速推进工业废水分质处理。危险废物申报有序进行,全区纳入江苏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系统企业3979家,申报率98.92%,43家400吨以上产废企业及危废经营单位视频监控全部联网。三是加强重大战略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好市委532发展战略和生态中轴建设。围绕推进新能源之都和两湖创新区建设,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今年以来央视网刊登报道1篇、人民日报刊登报道1篇、《中国环境报》(含中国环境APP)刊登报道10篇、新华日报(含交汇点新闻)刊登报道5篇、学习强国刊登报道2篇、《江苏环境》杂志刊登报道2篇、省厅公众号刊登报道5篇。四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保持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全链条打击,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全力做好信访化解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都在,确保全区生态环境安全。完善生态环境行刑衔接工作制度,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落实全链条打击、专业化监督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支流支浜整治和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稳慎推进治土项目,全面排查149家2017-2020年武进区关闭化工、电镀等重污染企业,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壤初步采样调查129家,完成率86.5%,61家高风险遗留地块现状,完成调查47家。不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做好“三管三必须”。组织“环保+安全”双专家对全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进行全覆盖排查,累计排查出350个环保及安全问题,抽取6家经营单位针对安全隐患自查情况进行督查,共发现126个问题,均已督促整改。牵头对危废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对60家重点产废单位进行排查,推动环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今年以来,我局共受理环境信访363件,同比下降27.8%,市级及以上越级环境信访43件,同比上升16.2%,累计重复信访32件次,同比下降61.9%。
四、全面深化依法行政:一是坚持重大行政决策依法依规。严格执行《常州市武进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公开、动态管理和分类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合法性审查程序相关配套制度,强化合法性审查刚性约束。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备案监督等工作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群整治和源头替代治理。二是坚持规范许可、一网通办。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及时更新调整行政许可办事指南。优化调整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推行告知承诺制,推动告知承诺制与信用管理深度融合。配合开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落实清单之外无许可,高标准推进政务服务目标事项落地落实。三是从严要求行政检查行政执法。今年以来,我局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为主线,组织开展了三大行业专项整治、涉氟企业专项检查、铝灰专项检查、VOCs大会战、臭氧监督帮扶、储罐专项检查、秸秆禁烧排查、太湖安全度夏、排污口专项整治、医疗机构污水处置专项检查、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企业排查、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设施专项检查、亚运会保障专项执法、打击在线数据弄虚作假等14个专项行动,及时推进完成各类专项行动问题整改,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配备执法记录仪,行政处罚案件全部经过法制审核,强化执法信息化建设。执法事项顺利转入省案件质量管理系统运行。全年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40件,处罚金额1413.752万元,年度行政处罚数量和处罚金额位列全市第一。共计适用配套办法26件,其中涉刑移送5件,查封扣押7件,移送公安拘留14件。
五、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环境质量形势依旧严峻。优良天数比例尚未达到78.9%目标要求,高质量考核优良天数比例指标方面压力较大。特别是目前全区臭氧超标在全市各辖市区中依然最多;水质考核达到瓶颈,难以突破,我区水质优Ⅲ比例稳定处于82.4%,虽然前三季度太湖湖心区水质达Ⅲ类,但是达标成果比较脆弱国省考断面达到Ⅱ类比例较低,水质改善情况不够理想。二是部分重点工作进度偏缓。按照年度工作任务,今年应完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6个,已完成4项;玻璃钢行业综合治理方面,虽然已初步确定了50家拟关停玻璃钢企业清单,但在推进整治提升工作中,整体进度偏慢。三是执法监管能力有待提升。执法案件数量下降幅度高于省、市平均,科技赋能运用不足,区域内重点水、气排污单位基本已全部落实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联网要求,实施非现场监管的基础已基本具备。一线执法人员的能力与非现场监管的要求还有差距,汇总分析在线监测数据为精准执法提供保障的能力有待提高。
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市局党组和区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推动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向基层单位延伸,永葆生态环境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鲜明本色。积极开展“学思想铸忠诚 敢担当勇前行”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忠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强化“党建引领、绿色护航”品牌效应,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队伍管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完善局内部管理制度和廉政风险清单,深化家属助廉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深化生态红盟党建品牌,通过党建引领业务,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能力。一是强调综合整治,毫不手软推进环境质量提升改善。大气方面,持续严抓年度整治工程进度,盯紧玻璃钢、铸造等重点行业整治进度和成效,全力推进重点板块的综合整治进度;协同推进NOx减排,继续关注排放大户,强化对比提升,巩固前期东方特钢、绿色动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成果着力减少污染排放;针对排放重点企业、重点片区开展主动帮扶、执法倒逼、以案释法等工作,更加突出源头治理;加强与公安、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门协同合作,凝聚部门合力,广泛开展扬尘污染问题督查、重点区域渣土车夜间运输整治、秸秆禁烧等工作,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方面,全力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按照新一轮太湖治理1+8方案要求,重点牵头开展涉磷企业整治、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和持续提升。开展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骨干河流达标提升方案编制,排定工程项目推进实施,推进河流水质达标提升,同时加强水质监测预警,对水质异常波动的,立即开展溯源排查,并推进整改。进一步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重点任务,采用支浜消劣整治、推进工业废水分质处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池塘养殖尾水监管等方式,多措并举、齐抓共管、科学治水。土壤方面,积极推进各项治土任务,开展80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推进未完成调查的关闭化工、电镀、印染地块及省级优先管控地块完成调查。综合运用通报、督察、约谈等多种方式压紧压实土地使用权人的主体责任,确保高质量完成“净土保卫战”各项目标任务。固废方面,以“十四五”规划及“无废城市”打造为契机,推动优化全区危废处置结构,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引导危废处置行业健康平衡发展,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研究运用。以打造新能源之都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我区核与辐射监管体系,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统筹做好辐射执法监管。二是强调系统科学,毫不懈怠推动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升。提升执法监管能力。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方式更优的执法模式,进一步抓好环境执法监管主业,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化解突出环境矛盾,以高水平执法监管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提升监测监控能力。持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预警监测能力,加强乡镇空气站点、水质断面站点以及重点支流支浜、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提高“非现场”监管能力;提升防范风险能力。深入推进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不断强化环境安全达标建设。督促相关企业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制度,完成问题整改闭环。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水平,依托大型企业分片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库,力争在硬件建设,物资保障方面等有新的提高;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推进差别化执法监管,不断扩充执法正面清单,坚持执法监管、执法服务、执法普法“三位一体”。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加强重点项目的提前对接服务,开启审批服务的“加速度”。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推动监管制度化,进一步优化第三方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省级以上媒体的合作力度,加大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环保接待日”、“局长宣讲团”和服务重点企业等活动;提升制度保障能力。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更多案例实践。探索简化评估流程,提高磋商效率,筹建替代修复基地,探索替代修复方式,完善司法联合赔偿机制。进一步做好行政合规探索,完善合规指导清单、制定合规管理指引、协同合规建设成果,积极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总结好合规建设的工作经验,争取更大范围的合规建设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