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落实省、市、区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要求,高质量完成武进区“十四五”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推动太湖生态不断向好,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生态向好”的基本要求,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补齐基础能力短板,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打造“新能源之都首位区先行镇”、建设“创新智造产业名镇 崇文尚德和美礼嘉”提供坚强的生态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把握全镇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破解污染物总量大于环境容量问题,聚焦氮磷短板,推进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高标准,实施一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性工程。
标本兼顾,统筹推进。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并举,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系统性出发,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增强生态功能。
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转变治理方式,推动太湖治理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落地落实,持续打好太湖综合整治攻坚战。
(三)总体目标
1.水质目标
镇域水质明显改善。展望2030年,镇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展望2035年,镇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2.工作目标
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2%,完成全镇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年度支流支浜消劣整治任务。
2024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池塘标准化改造等工作。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涉磷企业整治专项行动(经济发展局牵头)
1.开展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建立涉磷企业清单化动态管理制度,建立“磷账本”“磷清单”制度。按照“规范提升一批,入园进区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原则,“一企一策”编制整改方案,依法依规开展专项整治,实施整改销号制度;“低小散”粗放型涉磷企业应向规范化、集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支持按“先立后破”原则保障项目搬迁技改排污总量指标需求。
2.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开展工业片区治理和更新。
3.加强工业园区(集聚区)整治。持续深化园区水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面开展工业片区(集聚区)管网排查检测,规范工业企业雨污管网收集系统,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严禁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接入雨水收集系统。深入排查村级小、散工业企业和建设工地的排水接管情况,重点解决雨污不分、管网破损等问题。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废水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基本实现企业排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应分尽分。
(二)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农村工作局牵头)
4.构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高质量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布局科学化、生产方式清洁化、投入品使用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面源污染治理精准化。引领高价值的特色生态农产品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水平。
5.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养殖企业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促进节水减排。
6.加强农田退水治理。加强源头管控,完善农资供销模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对果蔬茶等施肥强度高的农作物实行化肥定额使用,推进直播稻改机插秧。
7.大力推进秸秆离田利用。大力推进秸秆离田收储运体系建设,探索建立“1+N村集体经营”模式,村建立临时堆放点。
8.加快推进池塘养殖标准化整治。推广水产养殖清洁化生产工艺和方式。全面摸排池塘养殖的面积、种类、污染物排放等底数,建立区域池塘养殖污染排放档案,制定养殖尾水排放信息登记备案制度、清塘污泥登记备案制度,并由养殖主体报区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备案。加强养殖尾水排放监测监控。
9.巩固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达标排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三同时”制度执行、粪污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等情况进行“回头看”。落实地方政府对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的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推进粪污就地收集处理就近还田利用,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强畜禽养殖场户的监管,依法查处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到位,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或向环境排放,不符合排放标准等违规行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10.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常州新路径,以乡村片区为单元、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乡村片区整治更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1.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进一步发挥各级河长作用,加强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及监管维护。到2025年,全流域彻底剿灭农村黑臭水体。
12.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加大人口较多、群众有需求的自然村公共厕所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动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水平,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到2025年,全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打造乡村美丽风貌,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三)开展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农村工作局牵头)
13.协同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按照“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独建补全”的技术路线,统筹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应确保与配套管网同步规划、建设、投运。加快改造生态处理和简易式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力度,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加强新建管网与存量管网、市政管网和小区管网的合理连接,确保管网畅通和高效运行。
14.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对全镇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梳理调查,2023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摸底排查工作。对位于环境敏感区域及重点断面汇水区、劣V类支浜沿线区域的村庄,实施优先治理。根据常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开展现有设施运行情况排查,对设施停运破损、管网未配套等非正常运行的设施制定改造方案,有序完成整改。严格执行《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监管。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
15.推进工业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配合做好纳管工业企业排查和废水分质处理调查评估工作。2024年底前,基本实现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应分尽分。
(四)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农村工作局牵头)
16.强化骨干河道整治。推进骨干河道整治,开展河道清淤轮浚,优先实施重点断面所在河道的清淤工作。
17.系统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太湖流域现有排污口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同意设置排污口或不按规定排污的行为,依法查处私设暗管等逃避监管方式的违法行为。
18.开展主要入湖河流综合整治。以主要入湖河流为重点,以排污口排查整治为抓手,全面梳理摸排主要入湖河流及其支流支浜污染源,开展生态河道建设。
19.开展支流支浜消劣专项整治。针对水质劣Ⅴ类的支流支浜,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完成一级支流支浜消劣整治任务,持续深化二、三级支流支浜整治措施。
20.开展小微水体综合整治。加强水系沟通,按照河道管理权限,2023年制定并组织实施河湖水系连通修复方案,逐步恢复河湖、塘坝、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逐步形成上蓄下引、河湖连通、多源互补、丰枯调节的水网体系。推进水美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河道轮浚建设,推进问题“小微水体”整治;完善村级“河长制”,加强“小微水体”长效管理,实施动态清零。
(五)开展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专项行动(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
21.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
22.构建有机废弃物绿色低碳循环机制。以无害化处理为底线,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实现低碳减排、有机循环为手段,形成多元化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做到厨余(餐厨)、市政污泥、畜禽粪污、蓝藻等有机废弃物应收尽收,全周期管理,创新完善资源化转化技术及产品的利用体系;农作物秸秆和园林废弃物等以协同利用为主要方向,能用尽用;河湖淤泥、鱼塘底泥、水葫芦、水花生、尾菜、果树枝条等其他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科学处理、利用。
23.加快有机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建设。提升水葫芦、水花生打捞收集能力,推进水生植物协同处置,交界断面、重点水域水生植物打捞率达100%。引导镇村生活垃圾向“四分类”转变,提升厨余废弃物分类收集水平,优化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因地制宜确定、优化收运模式,建立餐厨废弃物台账管理制度。
(六)开展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经济发展局牵头)
24.完善预警防控能力。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建设与辖区内各板块环境风险能力匹配的环境应急物资库。
25.提升监管能力。强化对全镇涉水工业企业、农污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排放量及进出口水质达标情况进行动态预警和监管调度,实现排污许可清单式执法检查全覆盖,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全面建立。
26.完善监测体系。强化流域水资源监测与管控,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水质自动站建设,加强新污染物监测,加快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把太湖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推进难题。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太湖治理工作责任。各有关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计划目标任务。
(二)严格督查考核。镇党委政府将太湖治理工作作为督查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分工。结合河长制、河长考核评估,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督查推进。对太湖治理工作中不履职或履职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和单位,予以问责。
(三)强化法治保障。组织研究《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逐条对照法律条款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相关制度落实到位。根据《常州市河道管理条例》,规范河道管理。
(四)强化资金保障。把握政策机遇和时间节点要求,积极申报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融资担保、绿色债券、绿色保险,支持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参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五)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不懈提升社会动员能力,通过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合力、推动事业发展。加大太湖治理政策举措、进展成效的信息公开力度,大力培育、发掘和宣传治太工作中涌现的不畏艰苦、敢打敢拼的铁军典型,不断提升媒体素养和舆论传播专业化能力。
附件:1. 礼嘉镇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礼嘉镇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组 长:潘宏杰 镇 长
副组长:姚安华 党委副书记
何庆伟 副镇长
管翼波 副镇长
成 员:庄国亮 农村工作局副局长
王 佳 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汤晓东 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李志雄 经济发展局生态环保主管
顾建纲 经济发展局企业服务主管
施丽卫 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中队主管
农村工作局河湖管护副主管
沈 昊 水利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礼嘉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