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全面放大绿色建筑产业的集聚示范和应用推广效应" 的要求, 加快推动 "两湖" 创新区核心区建筑 领域的绿色发展, 常州市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管理委员 会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两湖" 创 新区核心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联动工作机制》。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常州市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2023 年 2 月 23 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对照 "两湖"创新区核心区总体规划目标和定位, 瞄准"两湖"创新区核心区新城市的建设要求, 全面融入绿色、韧性、智慧的理念, 建设"韧性安全应急""近零碳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景观文脉""新材料新基建"五大样板, 打造全国绿色建造试点城市先行区、全省近零碳建筑示范区、太湖流域最优水系生态区, 探索常州城乡建设的绿色生态新模式。
二、目标任务
对照"十四五"期间省、市对于建筑领域的绿色发展要求和我 区相关规定, 融入更高水平的"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精益建造"的江苏建造"四造"体系, 完成全省目标任务。一 是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到 2025 年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内新建建筑 全面按超低能耗标准设计建造, 实现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性能优 化,建成一批零碳近零碳建筑示范工程。二是创新探索建造体系, 到2025 年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内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达 50% , 成品化住房占新建住宅 70% , 装配化装修 占成品住房30% , 建成一批绿色建造示范项目。三是有效实施海绵城市。到2025 年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内新建项目全面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
三、工作机制
( 一) 加强党建引领
围绕"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绿建 区"绿建红盟"和西太湖"湖湾红盟"作用, 深化双方党组织合作交流, 以高水平党建打破地域、领域、条块限制, 以党建串起绿建产业链、赋能发展创新链、提升"两湖"价值链, 搭建高水平、全覆盖的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合作交流平台, 有效促进对话沟通、资源共享、供需对接, 为"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建设发展汇聚强劲动能。
(二)完善顶层设计
1 、完善规划研究体系。在"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和城市设 计基础上, 西太湖管委会应率先制定"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绿色发展策略,发布绿色发展行动方案, 同时进一步深化相关专项规划, 衔接各类项目落地实施方案, 及时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确保达到省市要求, 应编制或在相关规划中明确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 并建立目标体系。基于专项规划的编制, 双方也可就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等方面共同完成并发布长三角地区首部绿色韧性发展指数白皮书;双方可围绕园区城市功能定位开展协同规划, 加强两个区域协同发展。
2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为确保顶层规划落地, 建设全过程管控需要完善的行业技术标准, 围绕规划要求, 西太湖管委会应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绿色能源、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建材、新型建造体系等国家技术标准尚未完善的方面结合建设需求, 因地制宜为"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编制适应本地发展的相关技术标准并形成体系, 绿建区将积极参与和配合相关研究编制 工作。
3 、合理制定管控指标。按照每个项目建设要系统落实规划 及建设指标要求, 西太湖管委会可针对政府投资类项目、开发类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不同类型项目, 根据地块目标要求, 分门别类制定建设条件,保证项目的先进性和示范性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审批效率。绿建区管委会可配合全程参与建设要求的制定, 并将开发类项目的要求落实到区出让土地建设条件中。
(三) 协同管理机制
绿建区目前承担全区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以及建筑科技创新等行政管理职能, 涉及土地出让条件设置, 规划方案技术审查, 装配式建筑和海绵城市深化设计审查,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海绵城市专项验收,建筑运维管理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环节, 绿建区将全周期支撑"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的建设 工作。
1 、土地出让阶段。针对政府投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类项目, 绿建区管委会在建设条件阶段提前会同西太湖管委会建立菜单式选择, 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块建设要求, 在各类项目达到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上, 整体降低造价成本, 突出各类项目的特色。 建设条件指标要求主要围绕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比例及预制装配率、海绵城市建设、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以及建造技术等。
2 、规划设计阶段。绿建区管委会协助西太湖管委会对各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优化, 筛选武进以及国内外建设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供项目选用,提前介入项目设计,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项目品质。
3 、行政审批阶段。绿建区管委会应开展事前告知、指导、 答疑等全方位服务, 开通绿色通道, 提高报审方案规范性, 缩短 "两湖"创新区核心区项目全流程办理时间。
4 、建设验收阶段。绿建区管委会牵头西太湖管委会及区相 关部门对在建项目开展巡查工作, 跟踪建设条件中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相关要求落实情况。围绕建设过程根据省市要求, 推荐绿色建造、精益建造、数字建造、工业建造的相关技术产品应用, 提升建造品质。
5 、竣工运维阶段。双方积极推动智慧建筑技术在住区、办 公等场景的应用, 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加强绿色建筑运营, 提高建筑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品质、建筑能耗等关键绿色性能的实时监测和公示披露, 开展绿色建筑运行评估。
( 四 ) 全程服务创新
1 、共享顶级智库资源。充分发挥行业智库作用, 开展全过程专家跟踪咨询, 及时了解行业和主管部门最新要求, 避免建设 雷区, 打破专业壁垒, 解决关键难题。不定期举办行业高峰论坛(讲坛)、技术交流、业务培训, 让"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的全体参建者统一思想、勠力同心, 共同完成"两湖"绿色使命, 提升最美湖湾城的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
2 、优选新型技术产品。根据常州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建造试点城市要求, 对照"两湖"创新区核心区规划和建设需求, 从适用、实用角度出发推 荐优质高技术成熟产品, 绿建区管委会积极配合西太湖管委会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集采库和制定指导价格的机制。梳理本地技术产品库, 推进"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建设工作与区内产业的健康循环发展, 积极扶持本地优秀企业和产品, 降低建设综合成本, 提高内生动力, 引导本地企业不断研发新型 技术产品。
3 、争创特色领先品牌。双方可密切合作, 重点围绕绿色城 市、数字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城市等方面争取省级、国家级的 示范及各类补贴资金, 助力"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建设, 并创成长三角地区特色领先品牌, 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人才进一步在"两 湖"创新区核心区集聚和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强化组织。成立协作联动工作小组, 由黄哲斌和贺军担任工作组组长, 绿建区推广办与西太湖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组建推进工作组, 绿建区安排专业人员配合西太湖管委会开展日常工作。
(二)有效沟通, 定期会商。形成定期会商和通报有关工作情况制度, 通过定期会商、专题会商和即时会商三种形式, 推动工作形成合力。实时共享行业最新资讯、新技术, 新产品发展应用情况, 建立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反馈协调机制。
(三)积极探索, 有效完善。在协作联动、实际操作、工作衔接和日常运行中不断完善有关机制, 深入推动部门协作联动工作的开展, 不断探索创新协作联动方式方法, 保障会商成果形成 举措落实到位, 推动协作联动机制保持连续性, 确保两湖绿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