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安静的读书角落、一方温馨的交流空间、一条洋溢青春的文化长廊……在武进这座博学之城,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尽显教育之美。作为校园宝藏空间,它们是学生的“休闲所”“充电站”“娱乐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成长平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塘桥实验小学的“苗苗少年科学院”,看学生们在这里如何巧妙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
湖塘桥实验小学:校园里藏着“少年科学院”
脑海有科学
“为什么电灯会亮”“为什么飞机能上天”“为什么火箭可以进入太空”……在湖塘桥实验小学,每位学生在走进“苗苗少年科学院”之前,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想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最简单的就是从“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做起。太过高深、枯燥的知识不容易为孩子所理解,活泼有趣的方式反而能俘获他们的“芳心”,引发他们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好奇心正是科学的种子,不断探索的欲望就是甘霖,滋润着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底开花结果。
此前,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爱迪生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有点“捣蛋”,学校一度开除了他,但母亲支持了他的小发明,这就是典型的科学素养培养,否则就不会诞生伟大的发明。小学作为激发孩子科学创意的基础教育阶段,应不断注入科学动能。今年暑假,通过馆校合作,湖塘桥实验小学的“苗苗少年科学院”应运而生。
大课间,学生三五成群走进超100平方米的“苗苗少年科学院”,观看实物化学元素墙、分子结构模型墙、实验器材墙,通过手指触摸和心灵感应,深刻领略化学的魅力。在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家介绍这个板块,通过图文并茂,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实物场景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化学元素、化学实验装置及相关的化学知识。”“这里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活动,真实体验,可以让我们更感兴趣。”学生纷纷感言。
手里有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培养热爱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湖塘桥实验小学活用“苗苗少年科学院”平台,基于“探索+沉浸式”的科普教育模式,根据化学学科的知识特点,设计了匹配孩子认知水平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趣味实验项目,寓教于玩、寓教于乐,提升孩子们的课堂体验感。
“苗苗少年科学院”以启蒙为核心,结合学校开展的异彩纷呈、方式多样的科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在有趣的互动学习中感知科学原理,探索科学世界,提升科学素养。在这里,学生们不断汲取知识,除了了解常见元素的特性,还学会自制香水、日常护肤品和各种糖果等,在感受化学学科包罗万象、变幻万千魅力的同时,逻辑思维、主动学习、创新创意等十大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动结合,学校还精准适配了知识体系,其中包含了化学知识和操作实验的分阶化学科普课程,该课程根据年龄层次及课程难度分为六个阶段,通过精准匹配学生年龄,打造“知识+实验”的化学科普课堂,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中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四大科学领域。同时,在互动式翻转课堂中,还融入了项目制小组合作模式,旨在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成就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心中有创新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利用知识解决问题需要实践,实现创意同样需要实践,只有不断实践才会不断产生新的创意。
结合“苗苗少年科学院”场馆建设,湖塘桥实验小学组织由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和儿童教育专家领衔的课程和实验研发团队,开展集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的化学实验,实验基础操作和仪器规范使用等重点、要点都一一涵盖。此外,物理、生物和天文等学科也进行了更多科普拓展。通过多元活动、课堂融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在做事中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和挑战中培养创造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
文化润养心灵,科学启迪智慧。湖塘桥实验小学将已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了以科学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的协同育人局面,显示了学校科技课程特色与科学教育实力。未来,学校将通过顶层设计,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各类科学教育资源,设置前瞻、高位的课程目标,灵活、开放的课程内容,形成良性运作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出通过学校“智慧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