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备课: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抓手

2023-11-15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庄志凯

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求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并且“新课标”还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建立相互间的关联,体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以往过于重视如何去上好一节课,而不是去思考怎样去备好一节课,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深度备课要在课堂实施前有效地进行

在每一次的当堂检测后,我常常会问自己以下问题来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有效吗?课堂提问有效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吗?学生的小组合作有效吗?学生的评价体现核心素养养成了吗?如何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在每一节课?

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时,我把自己放在了深度备好一节课的情境中去,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发现一次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其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取决于是否真正意义上地基于学生学情准确地预设教学目标。余下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分解设立评价任务及标准,并依此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指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深度备课在课堂实施前有效地进行。下面,我就结合写作课谈谈学习“新课标”前后的课前备课变化。

“新课标”前的课前备课情况

回顾自己的写作教学备课,较多的精力都花在写作引导上,课堂上带领学生探讨文章框架、好词好句,这些几乎全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但是,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语言细节错误多,没有时态意识,基础较好的同学重视长难句,但是掌握不够充分。此外课堂上因为光顾着引导,不舍得在学生的习作讲评上花时间,学生没有成就感,觉得老师没有发现自己的好句子或想法。对学生作文的评价,甚至学生的写作大多在课后完成,老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反馈。这些都让学生的写作进步缓慢。评讲时,展示范文然后读背几分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范文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都不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更不用提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了。

“新课标”后的课前备课情况

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尝试重新设计写作课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重新审题,分析要点,掌握评分标准;2.展示典型学生语法错误,学生能探讨错误原因,一起纠错;3.展示佳句,学生能分析连接词、高级句型,并选择其中一句仿写3句;4.学生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运用好词好句重新改写作文。

对照目标,我把作文讲评环节划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部分:审题、纠错、赏析、矫正性写作。将写作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以保证教学效果。时间较紧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第一段的整段写作和其他两个段落主题句的写作,或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每人完成文章的一个部分,再整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评价方面,引导学生互评,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文章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提出更为具体的改进意见。此外,我也加强了当堂检测的评价反馈及课后的面批指导,以评促写。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