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经济发展局,开发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常州“532”发展战略,以“全力做强科创引擎,打造武进科创标杆”为工作主题,加速赋能创新主体,精准集聚创新资源,引导助力载体升级,提优服务助企纾困,为高标准打造“一区一城”、“一园一城一示范”建设和全面实施“六个跃升行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11家,获认定备案435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061家;
2.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8.8亿元,同比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57%;
3.全年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61.36亿;
4.立项国家级外专项目2项,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市国际合作项目10项、市人才项目29项;组织申报省“双创计划”团队6个、创新人才10个、双创博士9个,入选创新人才9个、双创博士9个;
5.认定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40家;
6.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3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192家;
7.组织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1项,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18项;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3项获提名推荐;组织申报省科技副总项目30人,成功入选18人;
8.新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市重点实验室2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
9.组织139个项目参加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晋级决赛项目46项,获得三等奖以上项目占全市45.8%,位列辖市区第一;
10.组织11家企业上榜市“揭榜挂帅”项目,总金额达4240万元;
11. 全年争取市级以上项目1512项,争取资金3.15亿元。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主体培育,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靶向发力抓高企培育工作。全面开展对科技型企业的网格化梳理、拉网式排查,上下联动组建高企服务团队,对培育入库企业点对点送政策、送服务,做到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到期重新申报“应报尽报”。成立专家库,举办了5场“一对一”专家辅导会,全区共组织611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新申报企业417家,到期重新申报194家,获认定备案435家,申报数和认定数均为全市第一,净增高企225家。二是明确路径推创新型企业成长。按照“梯度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的工作思路,打通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跃升路径,加大市外高企引育力度。恒立液压获2021年全市唯一的省企业技术创新奖。新认定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40家;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3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192家,完成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招引整体搬迁29家。三是科学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1项,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18项,推荐提名13个项目申报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新誉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企业技术创新奖。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农业重点项目2项,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1项。组织139个项目参加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晋级决赛项目46项,总数位列辖市区第一。
(二)完善平台体系,做强创新策源引擎
一是狠抓重点板块重要平台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国字号”平台载体,常州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升级国家级孵化器,纺织云众创空间成功升级国家级众创空间。推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与省产研院完成联合创新中心签约,另有道宁药业、绿和环境、联德电子、立华牧业等企业正与省产研院对接。加快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市重点实验室2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二是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孵化器建设。组织全区科技系统赴新北区拨云、三晶科技园和天宁区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参观学习,区领导带队赴各镇现场调研孵化器建设情况,指导各镇结合产业特点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科创载体,精准补链强链延链,从而提升全域创新策源能力。全年成功认定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积极推进镇域孵化器建设;加快众创集聚区建设,常州石墨烯众创社区、常州科教城人工智能制造众创社区获得2022年省级“创新支撑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项目支持。三是协力推进“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今年确定了涉及六大工程18个重点项目的市“532”重点项目(工作)清单,以“六个工程”为抓手,组织各项目牵头单位对照项目清单定期汇总项目年度形象进度、年度投资额等多项指标内容,全力推动创新发展工作稳步前行。市532重点项目清单中,上年度结转续建项目7个,年度计划投资3.3亿元,本年度已完成投资3.34亿元;2022年新列排项目10个,总投资21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12亿元,本年度已完成投资25.55亿元。
(三)激发创新活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一是坚持“三项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通过上门走访、重点联系、项目辅导“三项制度”重点突破,全年共走访人才企业40余家,组织培训、辅导、模拟答辩10场次。完成国家外专项目2项,市人才项目33项,市外专项目8项;组织申报省“双创计划”团队6个、人才10个、双创博士9个,入选创新人才9个、双创博士9个。组织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上设展参会,借助国家级引才平台大力宣传武进科技人才政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海内外留学人员和国内外创新项目落户武进。二是创新形式精心组织产学研校企合作。举行武进区与在常高校产学研合作交流会,邀请7所高校就推动我区“双链”融合、产学研成效提升建言献策;创新推出“科创下午茶”、“你好,博士”主题活动,牵头制定武进区人民政府—江苏理工学院校城融合工作要点及联席会议制度;组织11家企业上榜常州市“揭榜挂帅”项目,总金额达4240万元;组织申报省科技副总项目30人,成功入选18人,入选数位列全市第一。参与举办了RoboMaster2022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东部赛区决赛和南京大学常州校友会活动,进一步扩大武进与高校合作的“朋友圈”。三是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新局面。中以常州创新园确定了72.8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推动2家以色列企业申请“共建计划”,促成中以技术合作项目4个;举办“2022中以科技合作与技术对接会”,Opsys自动驾驶雷达、Foresight汽车视觉技术等6个以色列项目签约落户,招引数字经济项目11个,促成6个项目入选市“龙城英才计划”,张明高院士等2个国家级人才团队入驻园区,设立中以长三角科创(人才)基金。中欧园完成和工信部国合中心就创建绿色创新发展国际示范区的签约,举办了“欧洲之星-中法生态城市创新合作交流会”、2022江苏-欧盟绿色建材对接会,与BRE英国建筑研究院、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海外高校及创新机构建立合作。全区今年共立项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市国际合作项目10项。
(四)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科技服务质效
一是精准惠企提升企业成长“帮扶度”。多措并举助企纾困,提供“创新型企业成长助跑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常州市武进区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同步制定实施细则,提高政策落地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惠企政策的精准性。与江南银行合作开通了武进区“惠科企服务直通车”,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充分利用好科创人才投资基金、龙城金谷南区基金、中以科创基金、中以启航基金及国经公司蒲公英基金等政策,打造“基金+平台”模式,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便利度。二是“三突破四提升”开展科技招商。出台《2022年全区科技招商工作突破年实施方案》,每周在全区重大项目招引推进会上对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强化“双招双引”,组织各镇、开发区有序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育暨网上备案工作,进一步做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蓄水池”。全区引育“三高一资”科技项目321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6家。武进科创中心与上海云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创帮)合作共建长三角(常州)创新中心和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武进科创促进中心,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提升项目招引质效,科创帮全年已向各板块推荐人才项目49项,产业化项目16项,科小企业引进项目10项,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三是建立全区科技工作指标通报制度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每月对各镇、开发区科技工作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汇总、通报,真实客观反映科技创新进展情况和发展水平;层层压实责任,结合区人大对部门、主要领导评议和高质量考核督查工作要求,形成合力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争一流。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定期对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检查,督促其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研究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审批办法,定期对其疫情防控和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创新指标进展比较顺利,但还有一些指标,比如涉及百分比的指标、年度出数据的指标,不确定性比较大,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同时加强对上对下的沟通协调。
二是科技系统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常州市“532”发展战略、“两湖”创新区建设和中以常州创新园能级跃升工程等重大战略机遇,对全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和团队凝聚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还要进一步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上级对科技工作的具体要求与科技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提升攻坚克难的意识与能力。
四、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区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改革创新、务实创新、深化创新、集成创新”四步走,立足武进产业特色、抢抓“两湖”建设机遇,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和新赛道,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科学谋划精准推送,促惠企政策速享畅享。做好各级创新政策和“惠科企”、科创基金等金融政策的推广,突出科技专项资金和科技金融在企业能级跃升上的引导作用,做好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宣传,利用会议、座谈、走访、调研的机会,向基层和企业解读政策,把好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探索优化区级科技项目评审工作机制,通过借鉴省、市科技计划的评审管理办法,提高区级项目评审的公平性与高效性。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全心全意当好“企业服务员”和“政策推销员”,发挥好科技镇长团、科技招商队伍及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实保证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上“应享尽享”,增强企业获得感,助力企业成长跃升。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务实创新。积极赋能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围绕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持续做好跟踪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通企业跃升路径。充分发挥长三角(常州)创新中心和科技招商团队作用,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和精准度,提升招引企业和项目的科技含量,做大高企培育“蓄水池”。会同工信、市监等部门开展“规上企业发明专利突破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和省、市“揭榜挂帅”项目,增加研发投入占比,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并积极争取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
三是抓树特色亮点深化创新。多措并举发力“招才引智”工作。重点围绕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人才需求,全面深化校政企合作,举办好“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科技人才周”、“在常高校座谈会”、“科创下午茶”等活动。积极参与中以创新合作、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利用各类活动契机与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专家建立联系,维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支持科技型企业深化与中科院、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1+N”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开放性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研发实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围绕我区优势产业领域,鼓励在常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形成科研成果,并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加快实现成果转移转化。
四是紧扣服务大局集成创新。紧紧围绕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强化“两湖”创新区平台招引和建设。围绕全区“95X”优势产业体系创新需求,加快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中汽研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继续推动中以、中欧技术合作,以中以长三角科创(人才)基金、“欧洲之星-中法生态城市创新合作交流会”、江苏-欧盟绿色建材对接会等为契机,深化与BRE英国建筑研究院、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海外高校及创新机构的资源融合。加快推进南工大产业学院协议签订,引进研究生及研发团队入驻;引导和扶持各镇、开发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创办备案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同时促进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众创集聚器等提档升级。
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