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基层动态> 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
用一根有情怀的线,串起一颗颗地方文化明珠,续写湖塘的时光故事。3月30日,湖塘镇非遗传承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区文化下派员等一行赴苏州开展传统文化研学走亲系列活动,在新生代苏绣传承人吕小怡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苏州镇湖镇“承续与转换”苏州苏绣新生代艺术作品展,从苏绣的前世今生、苏绣小镇的创建,到镇湖镇8000绣娘千针千线绘制绣品的美好故事,与会人员深受震撼、感触良多。
两个展览馆分别体现国大师的精耕雕琢和新生代的承续创新,每件展出作品都从源远流长的江南古韵、厚实的苏州底蕴、独具特色的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街区景致、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等角度出发,主题深刻而严肃、题材丰富而多样、形式创新而灵动,呈现出苏州老一辈刺绣艺术家和新生代刺绣工作者倾情描绘新时代苏州精神气象的丰富实践,更体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文化理想和艺术情怀。
现场还开展了沉浸式苏绣研习活动。两地文艺工作者就各自艺术领域的技艺、传承、创新和突破做了深度交流,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全新的起点,捕捉城市生活的美好瞬间,切住融合点把脉承续方向,用画笔、刀法等技艺来表现湖塘、致敬新时代。
武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沈叶表示,苏州苏绣小镇镇湖镇,整个镇临太湖,环境优美,可以说就是个生态公园,没有工业,只有旅游业和刺绣业,真正的文旅深度融合。整个镇有8000绣娘从事刺绣,产品丰富多彩,通过参观展馆和观摩手工艺人的现场创作,听90后新生代传承人的专业讲解,可以说彻底刷新了大家对苏绣的概念,也让大家对传承非遗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归纳起来,就是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传承,守初心,守住传统的技法,这是非遗的根;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创新创作理念,给非遗作品赋予更灵的魂,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作品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又能跟进市场,有延续的活力。而政府,需要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支持者,资金、政策、环境、项目等各方面要配套,给传承人更好的平台。
湖塘镇副镇长上官欣表示,新时代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本次沉浸式文化走亲活动是一次守正创新的有效探索,更是一次传承发扬、思路切换整合的良好锲机。我们就是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心体验、开眼界的方式来打开自身的格局,实现群众文化从量变走向质变,鼓舞地方文化传承人标定更高的自身发展目标,团结凝聚起湖塘镇各类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传承人的力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耕细琢讲好湖塘故事,同心同德推动湖塘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熹平美术馆馆长高文新表示,苏州、常州作为太湖流域吴文化的代表,同宗同源。 作为艺术和文化工作者,我感到这样的活动给予我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又一次刷新了对“守正创新”的深度理解,“守正”是我们守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对艺术工作者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而“创新”是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紧贴时代脉搏,艺术和文化能够让人感受一个城市的温度和温情。在后面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通过读书、交流等形式提升自己,为武进湖塘的文化工作添砖加瓦,尽绵薄之力。
湖塘非遗陶刻技艺传承人张毓阳表示,一次非遗学习之旅,一次让我更深入了解苏州刺绣的机会,聆听吕小怡老师对刺绣工艺认真细致的介绍,观赏一幅幅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既有传统技法的传承,又有新生代刺绣艺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别开生面的理解和创新,各种艺术表现的手法在心里激荡。作为武进湖塘非遗传承人中的一员,感知自己工作的意义深远,深知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需要去挖掘,耕耘!
湖塘非遗留青竹刻新生代传承人张琪表示,参加文化走亲活动,是一次开拓眼界丰富自己非常好的机会,我特别珍惜。在吕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苏州新生代刺绣作品展,领略了大师们作品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以及新生代的作品给我们感官上的刺激和灵感,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作为一个90后的文化传承人和守艺人,我深刻体会到传承一门艺术是不容易的,不光要保留原来的精髓,也需要迎合当下受众群体的爱好做出革新改变,加进国风、国潮一类的作品。通过这次走亲活动,也深深体会到传承不是三言两语的口号,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让自己成为真正守初心的守艺人。
区文化下派员孙霞表示,此次活动的三个关键词“激动、震撼、碰撞”,如烟雨江南里描绘思绪,让丝线跟着思维游走,让色彩缠织出你的艺术创想,这也是音乐所追求的境界。作为区文化下派员,我更应该学习苏绣人的精神,有承续有转换,更有创新,在自己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尽自己的努力去奉献爱心,做好公益,为湖塘的群众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湖塘镇和镇湖镇走亲四年,以“融”、“跨”为关键词,共同探讨地方文化、非遗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跨界合作,展现两镇地方文化、非遗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