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民生兜底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以来,我区持续打造“党建+社会救助”示范点,以党建引领,探索精准救助、主动救助、全域救助模式,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困难群体保障网络。
网格党员齐上阵 救助精准“直达”
牛塘镇丫河村是我区今年打造的“党建+社会救助”示范点之一。围绕“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丫河村充分发挥“网格化+大数据”作用,通过网格员入户走访,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及时响应救助诉求。
近日,丫河村第三网格志愿者潘洪方来到村民潘兆根家中,关切询问他的日常起居和身体情况。潘兆根现已86岁高龄,妻子去世,女儿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父女俩靠失地农民补贴和残疾人补贴维持生活。
每隔一个月,潘洪方就会来到潘兆根家中,与他拉拉家常,为他讲解最新的社会救助政策。村委逢年过节也会送上暖心慰问,发放困难救助金,让潘兆根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丫河村村委充分集聚各方资源,将儿童关爱、困难群体帮扶、医疗互助等惠民工程融入党建工作,同时在党群服务中心放置“党建+社会救助”政策服务指南、社会救助办理流程图,方便村民快速便捷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还成立了100万元的企业光彩基金,年底会对困难群体发放救助金。”丫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潘小平介绍。
完善精准救助,不止提供物质帮扶,更要提供精神帮扶。牛塘镇副镇长沈超介绍,在充分了解困难群体需求的基础上,牛塘镇以“五社联动”为抓手,打造“塘花驿站”“爱心互助社”“益公益”“残疾人圆梦之家”等社会救助品牌,为困难群体提供多样化综合性救助。
多元力量“联”起来 传递社会温情
洛阳镇打造“‘洛’心同行 困有所助”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窗口”对外、“一体化”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在整合政府扶助资金和物资的同时,洛阳镇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也都加入到社会救助的队伍中。江苏洛凯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公益项目,在帮扶济困、助学助残、应对重大灾害等事业中贡献力量。“公司有28名党员,每年都会组织党员及干部慰问企业困难员工,近几年,我们在资助困难员工以及社会公益事业上的资金,累计已超500万元。”公司总经理臧文明介绍。
今年,洛阳镇还推出“快闪办”“暖阳办”两项志愿服务,把网格员、党员主动发现的社会救助需求列入网格化管理重要事项,为困难群众匹配合适的兜底保障政策,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同时,依托“洛事通”政务服务品牌,将民政、医保、人社等多个部门的社会救助职能整合为一体,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村,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提供主动服务500余人次,政策解释300余人次,主动救助20余人。
释放党建引领力 织密兜底保障网
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围绕救助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救助”的工作理念,促进党建和社会救助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党员干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帮贫解困,让救助服务落地见效,打造社会救助的“红色先锋队”;积极构建党代表包网格、党员微心愿志愿服务,实施分类救助模式,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效果;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从源头上筑牢返贫底线。
“鼓励各镇结合自身特点,围绕困难群体实际情况,采取‘一镇一特色、一户一举措’的方式,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工作。”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和儿童福利科科长堵启明表示,下一步,我区将加快推动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加强对临时遇困流动人口等非本地户籍人口的救助力度,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提升基层救助服务经办能力,让救助质量底色更浓、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