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临床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复发率低,但有相当多的患者术后会伴发贫血问题。贫血会导致血液输送的营养变少,抗癌能力降低,是影响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近日,一位胃癌术后十年的患者就因极重度贫血出现生命危险,经武进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科精心治疗,如今身体恢复良好。
家住礼嘉的谢先生今年64岁,十年前因患胃癌接受了胃全切术,多年来身体情况良好。半年前,又因腹痛、便血等问题发现直肠癌,接受了直肠癌切除术。近两个月来,他经常头晕、乏力、体力不支。一开始没当回事,但渐渐地,他脸色越来越差,精神萎靡、下肢浮肿,一天一碗饭都吃不下。谢先生子女见状赶紧带他到附近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红蛋白只有30g/L,不到正常值的四分之一,血小板、白细胞等极度偏低,诊断为极重度贫血。同时,胸部CT提示谢先生肺部有新增数枚微小结节。结合各项检查报告和两次癌症病史,该院医生考虑是癌症复发转移,身体情况太差,不愿收治。
谢先生子女不愿放弃,四处求诊,最终来到武进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孙维英接诊后,血常规提示,其血红蛋白已经低至了22.2g/L,随时有发生重症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出血等风险。收住入院后,孙维英首先为谢先生采取输血治疗。输血治疗是治标,查明病因才能治本。结合十余年的胃癌切除史,孙维英考虑可能是营养不良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他完善了贫血三项检查。结果提示,血清中维生素B12 远低于正常水平,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指征。肿瘤血液科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在补充维生素B12、抑酸护胃、辅助抗癌、生血补血等治疗的同时,予中药汤剂、穴位敷贴、艾灸等中医治疗措施温中健脾、补肾养血。一周后,谢先生血红蛋白数值明显升高,乏力、下肢浮肿等症状逐渐好转。一个月后,血红蛋白恢复到了103g/L,胃口变好了,精神状态非常好。复查胸腹部CT提示病情平稳,也排除了癌症复发转移的可能。出院前,谢先生对肿瘤血液科医护人员再三表达了感谢。
孙维英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血细胞DNA合成障碍、细胞核发育停滞,而细胞质继续发育成熟,从而形成体积较正常细胞偏大的巨幼细胞。这种细胞在未出“造血工厂”骨髓之前就被破坏,使得外周血中的血细胞减少,从而导致贫血。维生素B12与造血功能密切相关,且维生素B12是唯一需要胃分泌物帮助才能吸收的维生素。对于胃全切术后的患者,由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容易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要通过肌注维生素B12治疗。
专家提醒,贫血作为胃癌独立预后因素,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肿瘤本身的出血及消耗会引起贫血,胃癌术后又因消化道重建而营养缺乏,影响多种红细胞生成原料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专家建议,当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胃口差等问题时,一定要提高注意,及时就诊,血常规检查即可明确贫血的诊断。出现贫血的原因很多,还需要到专科进行鉴别,明确到底是何种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
孙维英 武进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科副主任、输血科副科长、副主任中医师。孟河医派传承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中西医结合委员。擅长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增多症、白细胞疾病等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对胃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