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科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病情复杂的手术得以进行,手术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检查治疗变得更加舒适。作为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武进人民医院麻醉科团队始终坚持麻醉质量高于一切,患者安全高于一切。如今,他们不再只是手术室内与外科医生并肩战斗的“幕后英雄”,手术室外内镜诊疗、无痛分娩、围术期相关技术支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厉兵秣马 护佑患者安全
“初诊看不见,查房碰不着,手术不露面,打一针就打卡下班”是很多人对麻醉医生的刻板印象。事实上,术前“安检”,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根据手术方案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术中“护航”,根据监测指标,随时调控用药和调整生命支持措施,以保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术后“镇痛”,利用各种技术确保患者术后顺利苏醒,并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出现,每个环节都有麻醉医生的参与。
目前,医院麻醉科实行南北两院一体化管理,有专职麻醉医师41名,麻醉护士7名,麻醉科电子药房专职药剂师1名。科室配有各型麻醉机、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血液回收仪、体外循环机等先进设备,常规开展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超声引导下各种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全凭静脉、静吸复合等)及体外循环,常规成熟开展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食管、肺、脑动脉瘤夹闭术及嗜铬细胞瘤等众多危重手术的麻醉,曾成功开展心脏、肝、肾及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的麻醉。此外,科室在常武地区较早开展了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各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以及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进行支气管插管与支气管堵塞器麻醉的技术,为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安全提供技术与设施的双重保障。
求实创新 探索更多可能
随着快速外科康复理念的推广,麻醉科全面开展术中体温监测及保护技术,通过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做到精确用药、多模式镇痛,达到精细化麻醉和舒适化麻醉的严格要求,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当前,麻醉“施展拳脚”的范围已由传统的手术室内麻醉,扩展到疼痛诊疗、DSA(数字成影血管造影)麻醉、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内镜检查等各方面,舒适化医疗的无痛治疗被越来越多患者接受,成为麻醉科日常业务的重要内容。
科室常年全日开设疼痛门诊,诊疗科目包括癌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肩周炎、肩袖损伤、骨关节病、腱鞘炎、网球肘、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面肌痉挛、多汗症、失眠、不定陈述综合征、风湿、类风湿及颈肩腰背等急慢性疼痛疾病全科诊疗;常规开展各种神经阻滞、神经射频调控、神经射频毁损、冲击波治疗、臭氧注射治疗、超声引导下的关节腔(肩、膝、髋)及外周组织注射治疗、癌痛的鞘内泵植入术等技术项目,为众多疼痛患者找到解决疼痛的出口,让他们及时接受治疗,提高生活质量。2022年5月,疼痛、药学联合门诊开诊,医生+药师的“强强联手”更是进一步打破壁垒、整合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
初心如磐 蓄力再攀高峰
麻醉的技术在持续革新,麻醉的细节在不断提升,麻醉医护工作者追求卓越的脚步始终不停。武进人民医院麻醉科创建于1949年,团队怀揣着强烈的探索欲和高度的责任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临床麻醉、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齐头并进,逐步形成专科化、精细化、舒适化的麻醉特色。从保障生命安全,到追求快速康复,再到如今的舒适化医疗,在数十年的不懈奋斗中,麻醉科收获累累硕果。近年来,科室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多篇SCI论文和国家级论文,获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2022年,医院麻醉总例数超31000例,为无数患者带去希望。
麻醉科主任邹志伟表示,为了让医学回归人文,让麻醉变得有温度,科室紧跟时代要求及专业发展方向,积极配合临床各科室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并将持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让更多患者享受安全、优质、满意的麻醉技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