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2023年水稻第一次病虫总体防治技术意见】
今年大面积水稻栽插后受梅雨季节多雨寡照天气影响,水稻长势嫩绿,易受多种病虫害齐发危害:稻纵卷叶螟迁入早,6月中旬始见成虫,当前四(2)代已出现明显成虫高峰,田间虫卵量将激增;稻飞虱迁入也早,白背飞虱虫量明显增长,灰飞虱已出现短翅型成虫;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发生。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打好以“一病两虫”为主的第一次水稻病虫防治总体战,力争压低病虫基数,为后期水稻安全生长打好基础。
一、当前虫情
1.稻纵卷叶螟:今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6月14日性诱捕器始见成虫,迁入量大,7月中旬以来,智能性诱监测显示,四(2)代成虫诱获量不断增加,7月15-16日出现高峰,高峰日为7月15日,2台智能性诱设备共诱获蛾量52头。智能测报灯监测显示,7月14-16日出现明显成虫高峰,高峰日7月15日,共诱获成虫369头。田间赶蛾显示,7月14-16日有一个成虫高峰,一般地区亩蛾量200头左右,沿湖地区1000头左右。系统田7月14日调查,水稻所田间百穴虫卵合计70头·粒,其中虫量20头,以三、四龄为主,卵量50粒,以前中期为主。礼嘉田间百穴虫卵合计33头·粒,全部为前期卵块。7月14日全区调查9块机插稻田,平均卷叶率1.8(0-4.6)%,平均百穴虫卵合计30.6(10-66)头·粒,其中虫量4.4(0-20)头,以四、五龄为主,卵量26.2(0-66)粒,以中后期为主。预计7月21-23日出现孵化高峰,田间虫量大幅增加。
2.稻飞虱
(1)白背飞虱:7月14日系统田调查,水稻所百穴虫量95头,其中成虫25头,若虫70头,以3、4龄为主。礼嘉百穴虫量50头,其中成虫10头,若虫40头,以低龄为主。同日全区调查9块机插稻田,平均百穴虫量108.7(50-220)头,其中成虫42.4(10-100)头,若虫66.2(40-120)头。
(2)灰飞虱:7月14日系统田调查,水稻所百穴虫量170头,其中成虫30头(短翅10头),若虫140头,以3、4龄为主。礼嘉百穴虫量16头,全部是低龄若虫。同日全区调查9块机插稻田,平均百穴虫量88.6(16-200)头,其中成虫26.1(0-60)头,若虫62.4(12-140)头。
(3)褐飞虱:智能测报灯显示,6月下旬褐飞虱属成虫,当前田间尚未查见。
3.水稻纹枯病:前期雨水足、温度高,水稻长势嫩绿,田间封行后,郁闭度增加,高温高湿小气候利于水稻纹枯病水平或垂直扩展。今年田间见病时间为7月7日,与去年(7月4日)相仿。7月14日全区调查9块机插稻田,平均病穴率0.9(0-4)%,平均病指0.2(0-0.8)。
二、防治技术意见
1.防治策略:主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兼治其他病虫。
2.防治对象:所有水稻田。
3.防治时间:7月21-23日突击用药防治。
4.防治药种:亩用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克+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克+24%井冈霉素水剂40毫升,每亩兑水量30公斤小机喷细雾或每亩兑水2公斤无人机飞防。
三、注意事项
1.坚持统防统治,全面突击用药。目前正是水稻生长旺盛的关键时期,各地要高度统一思想,统一药种配方,加大技术宣传和防治发动力度,治上压下争取主动,全面控制病虫为害,要充分发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功能,提高防治功效和农药利用率。
2.提高喷药质量,保障防治效果。要做到先上水,后用药,用足水量,保证药液在植株上下均匀分布,并保水2-3天,提高药剂防效;未搁稻田块应先用药,严禁田间无水喷药,提倡傍晚用药。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尽量避开降雨时段,防治后4小时内如遇中等以上降雨须立即加大药量补治。使用担架喷雾机防治病虫,注意控制水量和药液浓度,减少药量,确保防效。
3.增强安全用药意识,减少各类事故发生。目前正值盛夏高温季节,要加强保护意识,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作业,防止人身中毒和作物药害事故发生;药后田水严禁排入河塘,防止水生动物发生中毒事故;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及菊酯类农药;近期使用敌稗进行中期化除的田块,谨慎选择药剂,以免产生次生药害。
提醒:每次施药后,将农药包装物带离农田,送至各回收点,保护生态环境。
【2023年武进区水稻拔节长穗期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水稻将陆续由营养生长为主转为生殖生长为主的拔节长穗期阶段,是强根、壮杆、争足穗、攻大穗、提粒重、夺高产的关键阶段。今年全区水稻播栽基础总体较好,栽插密度适宜、基本苗足。据7月18日农情调度数据,全区机插稻平均叶龄10.0叶、亩茎蘖数26.8万,分别较上年同期慢0.7叶、少2.5万;直播稻平均叶龄9.2叶、亩茎蘖数48.7万,分别较上年同期快0.2叶、多1.2万。整体总茎蘖数略有减少、生育进程略有推迟,主要是因为今年栽插较上年有所推迟和栽后梅雨期温光资源不足。各地区间、田块间、不同稻作方式间苗情存在不平衡性。各地要针对苗情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围绕“稳长促壮攻大穗、防范灾害保丰收”目标,切实抓好中后期田管措施落实,为夺取水稻丰产丰收、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因苗因时管好水分,构建高质量群体
要根据不同种植方式、不同苗情,做好分类指导,继续落实好搁田关键措施。对搁田效果好,叶片已脱力落黄的田块,实行间歇湿润灌溉;对群体偏大的田块要适度重搁,控制无效分蘖生长;对部分迟播、迟插等茎蘖数不足的田块,要补施少量尿素加硅肥、锌肥、钾肥等,实行带肥轻搁田,争取尽可能多的有效分蘖保足穗。搁田程度把握田边未“发白”,有少量细裂缝,田间土壤沉实不陷脚,叶色褪淡落黄,群体叶片挺拔。搁田后,除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建立水层外,其余阶段以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为主,防止复水后群体反弹和土壤回软,保证穗分化期土、水、气协调,提高抽穗结实期水稻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功能,增加后期群体干物质积累。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提倡适期收获,防止收获过早或过迟,对水稻产量或下茬作物种植带来影响。
二、因苗适时施好穗肥,争足穗攻大穗
施好穗肥是促进幼穗分化、攻取大穗、增加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技术措施。各地要以水稻生育进程(叶龄余数)为基础,依据苗情长势及叶色褪淡状况,适时适量施好穗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30%~40%。对群体大小适宜、叶色褪淡显黄的田块,穗肥可于倒4和倒2叶露尖时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第1次(倒4叶期)配方肥15kg+尿素8kg、第2次(倒2叶期)尿素5kg,或于倒3.5叶时一次施用;对生育偏迟、群体生长量不足的田块,在落实搁田的基础上,穗肥可提前0.5-1个叶龄期施用,并适当增加用量;对群体旺长的田块,推迟施用穗肥,并视叶色褪淡情况,适当减少穗肥用量;以出售高档品牌大米为目的的穗肥应少施或不施。在水稻灌浆结实期要积极做好叶面喷肥,以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灾害防御,减轻因灾损失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极端高温、暴雨、异常低温、台风等灾害多发频发季节,各地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意识,切实把防灾减灾作为水稻生产的重中之重,做细做实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大灾少减产、轻灾不减产。要加强灾害预警,密切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应对技术预案,落实抗灾应变措施,增强防灾减灾的主动。对稻田沟系不配套的田块,要继续清理、疏浚内外三沟,确保灌排通畅。要密切关注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按照植保部门病虫预测预报,重点抓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等专业化防治和稻田杂草(杂稻)防除工作。
四、加强服务指导,促进技术到位
各镇(街道)农村工作局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关注苗情动态,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上下联动,会商分析水稻苗情特点和生长形势,研究制定生产管理技术意见和对策,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切实提高田管措施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关键生育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指导与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宣传发动,促进技术措施进村入户、落实到田。要加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和稻麦周年超吨粮示范方的服务指导,切实提高创建水平,有效增强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不断提高全区水稻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