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及有关学校:
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工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区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武进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改革,系统提炼“吾有优课”独特内涵、核心特征和实施路径,促进武进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科学施教,最大限度地尊重、宽容、善待学生,激发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
2.学为中心。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重视知识内容的传递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强调讲课能力的提升转向侧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提供终结性分类评级转向加强过程评价与反馈。
3.素养导向。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实践创新。彰显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强调具身化学习,突出体验和感悟,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和项目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
三、重点任务
1.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要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整体性、系统化设计思维,确立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的意识。强化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序列化和一致性,重视学期规划与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统筹好课前准备与预设、课中实施与生成、课后反思与总结,进一步优化学习行为与过程的设计,凸显教、学、评的一体化实施。探索范导式教学的实施路径,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厘定发展性任务、开展多元的意义协商并能够创造性应用,在范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丰富学习方式。教师应重视教与学的行为设计,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体验、操作、探究、实践、协作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优化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增强知识的对话性建构,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倡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学习,基于情境、问题导向,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倡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突出“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重视个体学习经验的情境迁移。开展形式多样的混合式学习,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拓展空间资源。学习空间,作为学习发生的场域,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概念,而是印证学习发生的系统。要优化场域系统,提供多样态学习空间。联通线上线下,打破物理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的边界,帮助学习者便捷穿梭于不同的学习空间。兼顾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通过创设开放、丰富而多元的情境,支持学生直观、具体地观察、体验、探究、学习、合作等,实现学习空间的延展。构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深度互动的、智能化支持服务的学习空间,为教学形式多样化、学习形式个性化提供更多可能。
4.强化教学管理。学校要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将教学常规工作列入教学管理检查和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教学常规管理责任主体,规范课务安排调整程序,加强教学过程环节检查,健全随机听巡课制度,加强对教学“六认真”工作的检查落实,形成常态化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包括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双减”背景下尤其要注重作业的管理,要重视学业质量管理,要建立区域、学校、学科三级质量监测体系。教师要建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思维,树立学习过程就是评价过程的意识,将评价活动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诸环节。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并建立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学校评价相结合。
5.提高作业品质。作业练习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应优化作业训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计和选编作业,做到难易适度,数量适当。创新作业内容,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等,提倡分层作业。统一作业格式,应包括课程代码、章节数、作业名称等,便于学科资源建设。开展校本题库建设,根据课程知识图谱进行知识点标注、精准化分析。
6.完善技术支持。现代社会新技术日新月异,课堂教学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在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中丰富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提升信息筛选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增强信息制作能力,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增强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媒体和教育设备,恰到好处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从交互支持增强即时互动、协作支持促进学习合作、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学科工具辅助体验探究等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教育局分管局长、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基础教育科科长以及教研员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负责人。全区中小学校要成立由校长、分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和学科教师等组成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落实课堂教学改革要求。
2.强化队伍建设。各校要强化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把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举办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现场推进、交流展示、考察学习等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落实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实施科研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要组织力量,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研究、指导、服务与管理,通过学习研究和总结梳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各校要加强学校学科组建设,根据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情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课堂教学范式的“变式组合”。
4.保障课改经费。各校要将课堂教学改革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课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积极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类相关项目建设,建立区、校两级项目培育机制,给予课程改革培育项目一定的经费支持。
5.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唤起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内驱力,要定期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评选、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对在课堂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和个人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和奖励。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