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印发《2022年武进区应急指挥、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 014134261/2022-00031
主题分类: 安全生产监管 体裁分类: 通知 组配分类: 应急管理
文件编号: 武应急发〔2022〕22 号 发布机构: 应急管理局  
产生日期: 2022-04-06 发布日期: 2022-04-18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2022年武进区应急指挥、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相关阅读:

关于印发《2022年武进区应急指挥、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武应急发〔2022〕22 号
 

各镇、开发区、街道经济发展局,科教城安环处,局各科室、大队:

现将《2022年武进区应急指挥、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工作措施,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常州市武进区应急管理局

2022年4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2年武进区应急指挥、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要点

2022年武进区应急指挥、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区安全发展推进会的部署要求,紧扣我区贯彻“532”发展战略规划、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应急指挥、应急预案和应急力量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协调指挥核心能力、信息获取基础能力、支持服务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力量协同、区域合作、队伍调动(用)等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应急准备和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

一、打造快速准确权威信息枢纽

制定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工作规范,建立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节日重要时段“三三制”值守制度,按照“快、准、全”的要求,大力提升信息获取和报送能力。指挥中心横向上要加强与区政府值班室的沟通协调,与公安、住建、交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消防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纵向上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强各级事故灾害信息员队伍,发挥应急管理系统信息报告主渠道作用,切实压实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信息报送责任。要充分发挥各级安委办、减灾办、森防办等专项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的平台作用,健全与各相关部门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会商通报机制,做好信息汇总和研判分析,提高信息报告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舆情监测,注重从互联网、新媒体获取突发事件热点敏感性信息。严格执行《常州市应急管理系统突发事件报告要求》,始终将时效性作为信息报告的生命线,强化首报意识,做到应报尽报,边核边报,及时续报。切实增强信息报送的敏锐性,对于较大事故灾害、危险物品火灾、爆炸、严重泄漏事故及敏感事故灾害信息,各地要立即电话快报区局应急指挥中心或值班室。

二、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加强资源整合和力量协调,强化与公安、住建、交通、水利、自规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各级各部门在应对各类灾害中的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责任体系。进一步密切人武部门、消防救援、社会力量、重点行业专家等抢险救援力量间的协调联动,提升联合协同应对事故灾害能力水平。加强应急指挥演练统筹,分层级、分类别开展应急指挥演练,抓好应急指挥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常态化组织演练,检验指挥协调机制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熟悉指挥流程、磨合机制、检验预案、锻炼队伍,不断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属地为主”“属地为先”“上级指导”“条块协同”的应急处置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及时、高效地调度相关应急资源,确保应对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三、建设规范高效应急指挥平台

要围绕实战、实用、实效,优化提升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指挥协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事故灾害应急处置指挥辅助决策能力。硬件上推动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分级建设部署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强化功能区单兵、布控球、无人机、“应急宝”装备配备;软件上要推动指挥网、政务网、便捷移动指挥网、卫星通信网“四网联动”,以融合通信系统“双备份”和视频会议系统“双联通”优化现场应急通信通道。完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加强城市生命线和重大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加大数据融通共享力度,形成智能高效的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应急指挥“一张图”。

四、强化应急平台技术保障能力

贯彻《全省应急指挥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基本要求(试行)》,按照“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建设要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在去年建成指挥中心硬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以区局指挥中心为枢纽、上联省厅、市局,下通各镇(街道)、横向连接区相关部门的指挥平台体系。建立应急指挥通信保障队,组织队伍参加应急指挥设备联调联试和应急救援演练,在反复实践中提升平台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五、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举报信访工作

进一步做好信访举报查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在“武进应急”微信公众号里大力宣传典型案例,提高“12345”“12350”公众知晓率、影响力。建立安全生产信访举报接报转处快速机制,继续探讨部门和属地联合查处、专家配合查处的机制。按照“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工作目标,认真妥善处理好群众信访举报工作,确保信访举报查处率、按期办结率、反馈回复率达到100%。

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推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巩固深化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突出区、镇两级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备案管理,推动县级层面修编完成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开展基层应急预案质量提升行动,借鉴南通“1+13+X+Y”的做法,大力推进基层预案体系建设,把应急处置向前延伸,年底前全区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实现应编尽编。

2.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加强应急演练工作统筹,分层级、分类别编制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计划,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做好新修编预案的应急演练,推动《武进区2022年度应急演练计划》落实落细。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讨、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积极探索高效应急演练方式方法;试点推行“双盲”演练,通过不设脚本、不划范围、不打招呼的方式,提升演练实战效果。进一步规范应急演练评估工作,坚持演练与评估同部署、同实施,推动预案动态更新完善。加强对企业预案编制和演练的执法检查,加大依法处罚力度,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3.推动应急预案数字化。结合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市系统对接,逐步完善应急预案、队伍、物资、专家、装备等应急资源数据库,提升应急指挥效能。结合我区事故灾害风险特点,选取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等重点领域为先行示范,通过智能化、实时化、可视化的方式实施预案管理,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快速分析、优化评估和辅助决策,探索具有武进特色的数字化预案新模式。

七、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1.加强专业应急力量建设。突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区级24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现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推动《常州市武进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参照市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领域应急救援专业骨干队伍建设规划(2021—2023)标准和要求,提升区级危化品事故应急队、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队、抗洪抢险应急队和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队等救援能力,打造应急救援的“拳头”力量。

2.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培育。出台指导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意见及相关激励制度,组建区级机关党员志愿服务应急先锋队,组织社会应急力量和专业力量联合演练培训,提升队伍专业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安排,组织开展社会应急力量参加重特大灾害事故现场协调机制建设试点,规范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3.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指导督促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按标准建成率达100%,并向村(社区)和重点企业延伸,按照企业的不同类别建设各行业的应急队伍,形成基层多层次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八、加强应急联动协同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力量协同机制。坚持实战引领,依托消防救援培训基地和社会力量培训基地,组织队伍开展日常练兵、比武竞赛、拉动演练、救援案例剖析等活动。建立健全联演联训机制,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消防救援队伍、水、电、气、医疗急救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配合能力,促进应急力量优势互补、同向发力。

2.建立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应急力量、应急动员等各方面协同作战,有效应对灾害耦合叠加和超限扩散的复杂局面。加强区域应急联动,建立跨镇、跨区应急合作机制,特别是跨区事故增援机制,推动实现应急响应一体化,有效提升区域内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能力。优化应急救援队伍调用、动用程序,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加强较大事故灾害现场指挥协调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较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现场救援协调联动机制。

3.建立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区内外应急协同,巩固深化与金坛、钟楼、天宁等地应急救援一体化合作成果,推动各镇与其他县区的相邻地区开展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提升区域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召开区应急协同专题联席会议,及时开展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抓好任务推进。

打印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