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开发区、街道)行政审批局(社会事业局),区妇幼计生中心,武进人民医院,武进中医医院,各镇(街道)卫生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州二院阳湖院区,武进妇婴医院,红房子妇产医院: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落实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经研究,区卫健局制定了《武进区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常州市武进区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进区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落实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 -2025年)》,进一步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以儿童健康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监管,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为儿童提供全过程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保障儿童健康权益,全面提升儿童健康素质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儿童优先,共建共享。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保障儿童健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健康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地区儿童健康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缩小城乡差距。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构建整合型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问题导向,提质升级。完善医疗机构临床服务和妇幼保健功能,强化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群体保健功能,建设儿童早期发展中心。贯彻落实全生命周期理念,为儿童提供全方位、主动连续的健康服务与管理。
(四)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发展。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走出具有武进特色的儿童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一)孕产妇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均达98%以上,确诊病例干预率均达100%;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4‰和5‰以下。
(三)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1%以下。
(四)儿童肥胖、贫血、视力不良、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健康问题得到积极干预;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5%以下;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年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五)儿童常见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六)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
(七)儿童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儿童及其照护人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
1.完善防治工作网络。贯彻落实《江苏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规范设置和管理婚前孕前保健门诊、产前筛查机构,根据孕情变化科学规划布局出生缺陷筛查诊断网络,建立健全筛查诊断、区域辐射,防治康管一体化、运转有效的出生缺陷早诊早治防治网络。
2.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做实一级预防,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统筹推进婚育健康教育、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工作,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强化二级预防,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针对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等重点疾病,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协作。推进三级预防,逐步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疾病纳入筛查病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均保持在98%以上。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
3.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产前诊断(筛查)、遗传病诊断等技术监管。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协调联动,动员辖区内居民主动到医疗机构接受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将患有精神疾病等家族遗传病或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的孕妇作为重点人群实行专人专案管理,提高严重遗传性疾病孕妇产前诊断率。落实阳性病例转介随访工作指南,加强“筛查-诊断-治疗”等闭环管理。继续实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出生缺陷监测,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探索科学合理增加免费出生缺陷防治服务项目。
(二)新生儿安全提升行动
4.加强救治中心建设。持续加强区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开展质量评估。规范新生儿转运流程,鼓励有条件的救治中心配备独立的新生儿转运车,提高新生儿转运安全保障水平。
5.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制定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加强危重新生儿早期识别和评估。强化救治中心分片包干责任落实,健全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网络。推进专科联盟建设,鼓励开展跨区域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协同。
6.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密切新生儿科与产科合作。加强新生儿外科建设,提升早产儿尤其超早产儿的救治能力,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全面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每个分娩现场均有1名经过培训的新生儿复苏专业人员。规范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推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家庭参与式看护运行模式。
(三)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提升行动
7.丰富新生儿保健内涵,强化新生命连续健康监测与保健服务,保障胎儿和新生儿健康。规范开展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保健护理和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就诊。新生儿访视率保持在90%以上。强化早产儿专案管理,促进早产儿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和早期发展,不断提高早产儿专案管理率。
8.加强养育照护指导。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建立适应儿童早期发展需求的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妇女保健科和儿童保健科等多学科合作模式。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倡导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普及6月龄以上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知识技能,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儿童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服务指导,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9.推进服务阵地建设。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理念和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实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开展省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培育工作,到2025年,至少有1家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阵地。
(四)儿童保健服务提升行动
10.加强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保持在90%和95%以上。推进儿童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儿童听力和口腔保健。开展视力、听力、智力、肢体残疾和孤独症等残疾,以及贫血、龋齿、脊柱侧弯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执行高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健全服务网络和转诊机制,规范高危儿管理。加强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指导。
11.强化营养与运动指导。强化孕前、孕产期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提高母婴营养水平。推动托幼机构强化均衡膳食、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加强儿童运动指导,普及学龄前儿童适量运动科普知识,推进医疗机构儿童营养、运动保健门诊建设。
12.推进眼保健服务。实施儿童眼健康“启明行动”,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爱眼、护眼知识。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病及儿童常见眼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开展儿童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试点。做实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完善眼健康档案,至2025年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与辖区医疗机构眼科建立协同关系,实现儿童眼健康异常情况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
13.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加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探索建立以孤独症等发育异常为重点,社区初筛、县级复筛、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和康复的服务网络。推动妇幼保健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童心理保健门诊,精神专科医院开设儿童精神心理科,加强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促进儿童心理学科发展。普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健康知识,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儿童珍爱生命意识,提高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能力。
14.加强重点疾病防控。以肺炎、腹泻、手足口病等儿童常见疾病为重点,推广防治适宜技术。关注儿童神经发育、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科学评估与治疗康复,提升儿童内分泌疾病防治水平。加强儿童罕见病诊疗服务,提高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强化儿童用药配备使用,扩大院内制剂供给,保障儿童临床用药需求。实施国家免疫规划,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坚持常规和应急结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儿童医疗救治,保障儿童必要应急物资储备。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儿童健康评估与干预。
(五)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提升行动
15.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儿科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儿科(新生儿科)、中医儿科、儿童重症医学科与儿童保健科等专科建设。到2025年,每千名14岁以下儿童的儿科医师数达0.85人左右,床位增至2.2张。
16.加强区域协作发展。统筹全区儿童健康服务资源,建立帮扶机制,加强上下协作,推进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补齐薄弱地区服务短板。以医共(联)体,专科联盟建设为抓手,促进全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差距。鼓励妇幼保健机构与域内外高层级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密切业务学术交流合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17.筑牢保健服务网底。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到2025年,至少建成1家省级示范妇幼健康规范化门诊,达到省定标准的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开展区级示范门诊“回头看”活动。农村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医院至少配备1名规范提供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有专职医师从事儿童保健服务。探索将儿童保健科、儿科门诊、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有机整合。
18.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以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儿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环境设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安全需要、医疗保健服务优质高效为重点,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促进儿童保健与儿科临床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强儿童康复服务供给和儿童伤害监测干预,畅通儿童危急重症抢救绿色通道。构建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呵护儿童健康全过程的温馨服务环境和友善服务氛围,努力为儿童提供有情感、有温度、有人文的优质医疗保健服务。
(六)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儿科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儿科中医药业务骨干。面向基层开展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技术技能培训。实施妇幼重点人才培养行动,结合省市人才项目,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20.强化服务质量管理。健全儿童保健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落实医疗机构儿童保健主体责任,实行院、科两级质量管理,推动服务质量改进。将儿童保健服务质量改进,纳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21.推进中医药服务。规范推广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推广使用《儿科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组织开展小儿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努力建设省级和市级中医儿科重点专科、儿童保健中医特色专科。鼓励武进中医医院牵头成立妇幼(儿科)中医药联盟。在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儿科中医药服务,建立儿科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体系。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普及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85%以上。
22.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儿科(新生儿科)、中医儿科、儿童重症医学科与儿童保健科等重点学(专)科建设,到2025年末,力争新建1家省级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的机构在基层设立1-2个孵化点,帮带基层提升能力。
(七)智慧儿童健康服务提升行动
23.务实应用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持续推进省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全面务实应用,实现儿童健康全周期全过程服务信息化。强化对儿童健康服务的线上监管。应用电子化母子健康手册,向服务对象开放基本信息登记、0-6岁儿童健康体检结果查询等服务项目。普及儿童常见病和心理疾病的家庭预防、早期识别等健康知识,提升儿童看护人健康素养。
24.推广“云上妇幼”服务。加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在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广泛开展远程会诊、教学、培训。推进预约诊疗、诊间结算、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推送与查询等智慧服务,提高就医体验。推动利用5G技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儿童健康监测与管理,创新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在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保健线上咨询问诊服务试点。
25.推进“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健全完善孕产妇产前检查和入院实名登记制度,推广人脸识别技术,推动出生医学证明“在线核验、机构审核、预约取证”,严格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管理。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医保缴费和生育保险待遇申领等事项,优化办理流程,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将发展儿童健康事业,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儿童健康主要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责任考核体系。各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压实责任,抓好落实;积极参与“儿童健康综合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提升儿童健康服务水平。
(二)落实保障措施。属地政府要落实儿童健康事业保障责任,健全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儿童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薪酬制度改革等政策,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投入保障、组织管理保障和体系建设保障。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大力普及儿童健康相关知识,增强儿童及其家长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及时总结经验做法,上报进展成效,推介典型事例,增强儿童健康战线使命感、荣誉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促进儿童健康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支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