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绿建区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索 引 号: 014134384/2022-00010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绿建区  
产生日期: 2022-01-31 发布日期: 2022-01-3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绿建区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相关阅读:

绿建区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绿建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绿建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部省市区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及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对绿建区建设“绿色创新示范园、低碳发展引领区”的要求,以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攀高峰、树品牌,园区呈现出稳中有为、稳中快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一、2017—2021年重点工作及2021年工作总结

(一)2017—2021年重点工作

1、示范应用全面推广,形成“绿色建筑看武进”的特色品牌。过去五年,绿建区紧紧围绕“全区发展绿建产业,全域推广绿建技术”的要求,突出示范引领和产业培育两个重点,打响了“绿色建筑看武进”的特色品牌。5年来,全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全区绿色建筑的数量、面积和质量均位居江苏省前列,2020年,武进绿色建筑减少电量约5.3亿度,折合每100平方米绿色建筑节约电费约1500元,减少碳排放总量约37万吨,相当于多种植20万棵树。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超1065万平方米,审查海绵城市专项方案项目用地总面积约830万平方米,丰乐公寓海绵示范案例受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县区唯一)、江苏省首批绿色建筑示范城市、江苏省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示范城市。

2、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形成“一核引领、全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全区绿色建筑产业呈现“一核心六基地”的产业布局,绿建核心区约3平方公里,大力培育以建筑设计、检验检测、智慧城市、低碳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以绿色建材、智能装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业。全区“六基地”为绿色家居产业基地、智能家居设备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绿色机电产业基地、园林绿化产业基地,预计到2021年末,全区入库企业数达460家,总产值88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率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率8.8%。

3、核心区初具规模,形成“产业集聚、量增质优”的生动局面。过去五年,核心区共完成入库区重点项目33个,实现总投资97亿元。建成了砼筑建筑、美国诺森、美国贝赛尔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建设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东龙路、漕溪路、牛溪路、西政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了上海电气研砼治筑常州生产研发基地、中节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技园、联东U谷·常州国际企业港、长三角低碳循环创研谷、拨云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米多设计、筑森设计等设计类企业,申达检验、百信检测等检验检测类企业,久瓴科技、极米阳光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成功创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20年10月,国家工信部在绿建区授牌成立“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努力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常州样板”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发展国际示范园区”。

(二)2021年工作总结

1、示范引领更具影响

(1)示范推广亮点纷呈。一是创建工作亮点突出。绿建区获评国家级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维绿大厦成功获批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常州市武进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获评江苏省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奖一等奖;武进区创建海绵城市示范城市通过省级验收;成功申报常州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试点项目——武进绿色城区智慧管理体系探索,该项目被列入省高质量考核内容;长三角低碳循环创研谷项目、上海交大设计研究总院木结构研究中心与江苏华亚总部项目成功申报常州市绿色建造试点项目;绿色城区创建工作已通过实施方案论证,正在有序推进。二是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绿色学校璞悦春秋幼儿园、绿色社区美的国宾府和悦隽公馆等项目竣工投用,绿色办公建筑立华集团总部项目、绿色工业建筑中节能产业园、绿色科技住宅路劲金茂府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即将竣工。三是全区推广量质齐升。面向全区在建项目开展“三合一”巡查工作,2021年共审查绿色建筑项目预计40个,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及以上项目面积占比超过65%;审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占新开工民用建筑比例超过30%,海绵城市专项审查预计15个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推广工作已全面完成考核任务。

(2)双碳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大力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常州碳基地与上海环交所全年开展碳市场投资沙龙研讨、碳能力建设培训等多场培训活动,培训超3000人次;会同园区企业编撰《常州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实施研究》《常州市碳达峰路线研究》等多个政府及企业层面的低碳课题,已全面服务常州地区;绿建区打造低碳发展“三基地”案例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二是全面普及低碳发展理念。在常州碳基地内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常州科普馆”,接待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超5000人次;打造了“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系列活动品牌,开展了“世界环境日志愿者活动”“绿色企业青年沙龙”“青少年低碳社会实践”等科普教育活动超10场,打造低碳发展的展示窗口。三是积极探索碳金融创新。创新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本服务碳市场,成立了全省首支“碳基金”,一期2000万元已于去年完成募集,二期规模1亿元正在募集中,现已完成募集5000万元。

2、招商引智更为聚焦。

(1)项目招引提质增效。聚焦绿色建材、智能装备、设计检测认证与智慧城市产业,推进和落户了一批优质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北京大学(常州)科创园项目签约落地,旨在打造长三角第一个北大科创园,力争3-5年内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双创平台;华亚总部、龙环、仁恒新能源、希若智慧交通科创园等一批投资过亿项目成功签约;中建科技、中材绿建、广联达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项目加速推进。

(2)科技创新活力迸发。围绕大院大所招引、科技人才项目提质增效、高企三年倍增计划三大方向,绿建区加速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今年以来,上海交大木结构研究中心、中国(常州)数字城市与智能建造研究院、北大科创园等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南京理工大学项目启动协议草拟,预计年底前签约。成功招引诺旭科技、卓每科技、盎锐科技等8个科技项目,其中卓每、盎锐等7个项目已完成龙城英才计划申报,预计全年可落户科技人才项目15个。其中,龙城英才项目10个、顶尖人才项目2个,项目数量、质量均较往年有显著提升。预计全年自主申报高企7家,全年有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连续2年实现翻番。

3、产业实力更加强劲。

(1)全区规模再上台阶。一是通过核心区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区绿色建筑产业企业创新发展,预计2021年全区绿色建筑规模以上及资质企业数达460家,总产值8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亿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市工商联支持下,成立常州市绿色建筑产业商会。经过近一年发展,已集聚常武地区300余家绿色建筑产业相关企业,举办了项目对接、政策培训、银企对接等各类产业服务活动超12场,服务企业超300家。

(2)园区实力不断攀升。一是高质量发展园区经济。预计到2021年末,园区实现销售80亿元,同比增长58.5%。武进绿色建筑产业园成功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绿弘科技成功获批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拨云科技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绿建区获评首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全年成功申报人才、发改、工信等条线各级项目累计29项。二是高效率建设重大项目。预计全年新增区重点产业项目7个,完成建设投资超6亿元。联东U谷·国际企业港、拨云汇智慧产业园等一批双创载体超7万平方米,已全面竣工投运;完成杉木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服务。长三角(常州)建筑科技国际创新园列入2021年江苏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

4、国际合作更显实效。

(1)全力打造中欧品牌。成功举行“智荟中欧 绿创未来”中欧低碳合作交流大会暨绿色创新发展国际示范区创建启动仪式、中国-瑞士绿色建筑发展论坛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可持续建筑获奖作品展、中英分行业对接会、“2021欧洲之星中欧低碳国际技术项目对接会”等一系列活动,全年举办活动超过7场,有效促进中欧在绿色低碳领域的交流对接。

(2)加速集聚合作项目。聚焦资源再生利用、零碳技术、清洁能源、智慧城市、建筑和建材数字化等领域,中欧园今年已落户威卢克斯主动式建筑应用研究基地、中欧暖通人才创新港、中德合作户外节能装饰布网研发生产基地、中欧智慧住宅研发运营中国总部等项目10余个;与同济大学、房德之星、中桥环球等14家各类海内外高校及创新机构签约或建立合作意向;对接欧洲有关科技企业和科研资源,形成技术合作对接10余项。

5、团队合力更加凝聚。

(1)加强党建引领。一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围绕“六专题一实践”排定12项活动计划,并一一落实。各党支部除了按计划开展学习外,还以党史知识竞赛、学习强国大比拼、送党史进车间等形式“加时”学习套餐,同时利用本地“常州三杰”纪念馆、王诤故居等红色资源,重温入党誓词,追溯红色记忆。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相结合,建设集行政审批、物业服务、政策申报、政策咨询为一体的“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同步打造“智慧园区”移动服务平台,提供精准“智慧”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变更手续共计130家,协助企业年报申报308家,协调上访投诉15家,协助企业办理装修审批手续2家。二是群团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百年党史,青春说分享会”“匠心向党——百年党史进车间”“绿建金秋·颂歌献给党”职工文化活动等。围绕“低碳生活,绿色发展”主题,开展世界环境日嘉年华活动、“巾帼银发心向党,重阳绿色生态行”活动等。围绕关爱职工、凝心聚力,开展素质拓展、高温慰问、“维绿时光,感恩母爱”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2)强化内部管理。一是创新性地将公司招商部纳入招商引资处统一管理,建立招商引才和以才引商协同推进的新机制,实现双招双引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实现国有公司市场化运营,对内承接管委会相关活动,提升服务、优化品质;对外与上海同济大学、道鸿公司开展合作,积极探索培训业务的品牌效应和创收潜力。积极创建武进区首家省级工业旅游区(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已进入验收阶段。三是智慧平台上线运行,为精准招商提供指引,同时为园区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即时、良性互动搭建平台,有效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园区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围绕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园区招引的项目科技含量还不够高,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亮点示范项目还偏少,群众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度、获得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干部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22—2026年工作展望及2022年工作思路

(一)2022—2026年工作展望

今后五年,是绿建区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五年,也是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园区将全面落实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和武进区“一区一城”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一核引领、全区联动、辐射长三角”的发展目标,快速“增量”、积极“提质”,为勇当建筑领域绿色发展领跑者接续奋斗。

(一)做强“一核引领”,建设能级更高、支撑更强的科技型园区。一是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坚持绿色建筑特色产业品牌为目标,持续培育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战略新兴产业,以绿色建材、智能装备(家居环境)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产业和以智慧产业(智慧城市)、设计检测认证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深化与上海环交所的合作,助力创建全国首个碳管理体系示范城市,共建碳管理体系研究院,深化“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上海)中心常州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碳咨询、碳金融、碳培训、碳交易等低碳服务产业链,形成低碳行业内的研究高地与技术阵地。到“十四五”末,园区实现年销售额超300亿元,税收超8亿元。二是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中国建科院、深圳建科院、同济大学无人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招引国家重点实验室、985高校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力争招引综合性总部企业和功能性总部企业,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到2025年,力争招引龙头企业10家。三是打造绿建创新平台。持续深化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建设拨云科技园、维绿大厦等孵化器和中科绿色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国际企业港等加速器。深化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深化与上海环交所的合作,打造全国“双碳”工作常州样板,形成行业新标杆。到2025年,在绿色建筑、智慧领域建成20个技术创新平台。

(二)深化“全区联动”,形成武进绿色建筑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一是引领全区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行业商协会的作用,推动企业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探索建立全区绿色建筑产业企业产业库,加速产业提档升级,到2025年绿色建筑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二是推动绿色建筑应用示范和实践推广高质量。建立绿色建筑质量可追溯机制,开展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试点,建立专家智库全过程咨询机制,建立建设全过程示范机制,推动绿色建造在项目建设中的实践。

(三)立足“辐射长三角”,加快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营造开放融合创新生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绿建区设立联合或独立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力争5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0个,促进产学研合作超100项。围绕“绿色建筑+”招引相关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条龙产业孵化体系,深度参与建设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加强与上海杨浦区等双创区域战略合作,探索在长三角地区建立离岸孵化平台。力争5年内,建立各类产业孵化平台5—8家。二是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紧抓“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新定位,招引和集聚龙头型总部型的重特大项目。推动绿和环境建筑垃圾处置标准和模式的输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固体废弃物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以企业成长为主线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培育计划,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力争到“十四五”末,在绿建科技研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认证、智能建造、智慧建筑等领域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集群。

(二)2022年工作打算

2022年是“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绿建区成立1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园区将聚焦战略谋发展,登高望远谋新势,全方位打造“绿色创新示范园、低碳发展引领区”,努力争创更多“第一唯一”。

1、建设示范亮点,争树“一面旗”。  

(1)推广示范打造新特色。一是抢抓“两湖”创新区和江理工新校区建设等机遇,推进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并推广近零能耗、零能耗、零碳建筑的集成应用。计划2022年全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城区范围内新增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增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60%。新建装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查不低于80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有影响力的亮点项目不少于3个。二是开展绿色建造及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积极推进常州市绿色建造试点项目建设,完善从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交付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和标准。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等目标,开展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的试点工作。2022年计划落实3个绿色建造示范项目。

(2)低碳发展打造新样板。按照武进“十四五”规划“支持绿建区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江苏中心建设”的要求,围绕常州打造“零碳城市”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环交所的合作,积极向上争取碳管理体系(常州)服务中心的落户,为全省控排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提供碳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服务。积极推动碳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本服务碳市场,引进专业碳基金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创建服务全省的碳金融发展新中心。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碳管理体系研究院,不断推动和深化与省内外政企合作,力争打造江苏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2、构建创新生态,完善“一条链”。

(1)补强科技创新“人才链”。一是进一步提升园区人才集聚高度,全力做好招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两篇文章,重点瞄准国内外院士、学者、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22年计划招引顶尖人才1名,培育省双创人才2-3名,引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不少于10个。建立建筑科技高层次人才专家智库,为长三角建筑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是全力提升园区人才集聚宽度和广度。通过建设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绿建分园,推动企业与本市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各类建筑领域相关高技能人才,把绿建分园建设成为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全国有影响的建筑科技技能人才服务基地。2022年计划开展培训、活动超30场1000余人次。

(2)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链”。一是主动对接欧洲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第三方国际创新平台,2022年计划完成技术转移10—15项。二是通过走访调研、开展技术创新对接活动等形式,为企业推介匹配度高的国外技术项目,通过和资本机构对接、配套政策扶持等形式助力项目落地,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引进欧洲相关项目,2022年力争招引欧洲小精尖企业3—5家,进一步加快中欧园发展。三是加快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探索与离岸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的合作模式,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鼓励本土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整合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支持本土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合作研发。2022年计划孵化项目3—5个。

3、引进高端项目,下好“一盘棋”。

(1)狠抓重大项目强实力。一是围绕绿色+智慧产业方向,紧盯重点区域,面向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重点对接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对接世界500强、国内行业前10强、央企、上市公司等开展精准招商,2022年计划招引1-2家龙头型、总部型的重特大项目。二是在原有招商模式的基础上,2022年将着力推动以赛引商、产业生态招商和场景招商。通过与上海同帆科创合作举办2022年龙城英才上海邀请赛智能建造与双碳项目专场,集中招引10-15个高科技项目。全力推动中国数字城市与智能建造科创园建设,借助同济大学及行业龙头的带动作用,招引一批建造机器人、智能运维等相关企业落地,加快形成成熟完善的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同时,紧抓“两湖”创新区、江理工新校区建设、绿色建造试点等机遇,大力开展场景招商,打造精品亮点示范工程,推动企业产品落地,加速产业发展。三是引育并重全力推动科技招商。加快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遴选一批以久瓴科技、极米阳光、盎锐科技等为代表的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产学研联合研发、知识产权赛道布局等方式,获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绿建产业技术制高点。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招商,以“四高一资”型企业为目标,积极甄选符合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培育条件的优质项目进行储备。力争2022年招引培育储备独角兽、瞪羚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2)构建服务平台促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绿色建筑产业商会等社会组织平台优势,建设完善绿色建材产品库、用好用活武进绿色建筑产业企业信息库,整合资本、科研、人才、市场等各类资源要素,为行业推广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二是深入推进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绿建分园建设。紧扣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对接省建设厅、人社厅,推进全省建筑人才培训产业园项目落地,做实“一基地一中心”功能布局,继续健全功能体系、创新运营模式,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建筑科技领域相关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三是积极发挥联东U谷、中节能、拨云、房德之星等平台的特色优势,做强做大,并形成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带动园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22年各大平台计划打造省级孵化器1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招引潜在瞪羚企业1-2家、潜在“专精特新”1-2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6家。

4、建设“硬核”队伍,激活“一池水”。

(1)强化党建引领聚合力。一是持续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聚焦“双碳”目标、聚力绿色发展,强化“红色”引领,发挥“联盟”力量,让“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更有成效、更有质感、更有内涵,打造产业园区新型党群活动模板。二是进一步激发群团组织活力。结合“三八”、“五一”、“七一”、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具有绿建区特色的主题活动,倡导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促进职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深化内部管理提品质。进一步构建部门间高效的联动机制,建立工作联系单,完善薪酬体系、内审机制等制度,全面厘清职责权限、压实各项责任,做到高效、细致、不缺位、争第一。同时,强化每个阶段重点工作落实的督查和考核,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持续释放“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正向激励效应。

打印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