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经济发展局、开发区科技局:
2021年,全区科技系统落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争第一创唯一”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能级跃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工作成绩和亮点
1、全年共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企业591家,认定306家,认定数全市第一。
2、技术合同登记认定1450项,认定合同成交额47.6亿元。技术合同登记数和认定数均位列全市第一。
3、全年新认定独角兽1家、潜在独角兽8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累计达到10家;新认定省级瞪羚企业27家、市级瞪羚企业68家,瞪羚企业累计达到136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累计数均位列第一。
4、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备案733家,当年入库数全市第一。
5、组织申报省成果转化项目6个,立项2个(全市5个,占比40%)。立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个(全市9个,占比33.3%)。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7项,获提名推荐13项。组织167个项目参加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6项。
6、培育国家级人才项目B类入选者5人,列全市第一(占全省1/6);国家高端外专项目入选1项;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入选1个,占全市50%,人才入选7人,占全市32%,列全市第一;常州市“优选”计划创新类入选7人,占全市39%,列全市第一;全年新增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35人,列全市第一;同时部分人才企业还在第九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获三等以上奖项。
7、中以常州创新园获批成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新增签约落户“高科技、国际化、犹太+”科技型项目25个。
8、新增三艾云创中心、武智沃客和畅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新增双创载体面积21.84万平方米。
9、全区组织产学研活动50余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10份。
10、全年共立项市以上科技项目278项,争取资金1.73亿元。
11、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
12、两项科技工作获2021年度省级督查激励,分别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成效明显且地方财政给予资金安排”两个方面。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紧扣区委区政府创新决策部署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积极推动常州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结合武进实际和工作重点方向,出台《关于推进武进区科技创新能级跃升实施意见(2021-2023)》,在一号文件实施细则出台后,第一时间组织宣传解读,并在企业走访、调研、培训过程中,主动送政策上门。全年共组织5次政策宣讲活动。二是大力推动武进区《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出台。根据市《意见》,结合武进创新工作特点,制定下发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进区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及目标任务分解表、2021年工作进度安排表》,按照市创新办要求,开展了专题调度评查。三是加紧制定区科技创新政策。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对照市创新政策内容,结合武进产业结构,拟制了区《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及系列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四是组织了创新型示范区的建设。组织编写了《武进区创新型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3)》及创新能力数据采集表,并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
(二)紧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重点突破
一是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入推进《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落实,通过壮大高企申报后备库、组织参加培训会、邀请评审专家“会审”等工作,先后共3批591家企业参加省评审,认定306家。二是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培育。瑞声光电、恒立液压、今创集团被评为2020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万邦新能源入选独角兽企业,实现了“0”的突破。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常州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组织申报民营科技企业127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6批累计733家。三是组织重大项目的申报。组织申报省成果转化项目6个,立项2个(全市5个,占比40%)。新增三艾云创中心、武智沃客和畅空间为省级众创空间。立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个(全市9个,占比33.3%)。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7项,获提名推荐13项。组织167个项目参加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6项。共立项市以上科技项目278项,争取资金1.73亿元。
(三)紧扣科技创新能级跃升全力抓好资源集聚
一是狠抓重点板块重要平台提档升级。武进国家高新区推动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创新基地开工建设,常州骨科与运动康复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中以常州创新园获批成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新增签约落户“高科技、国际化、犹太+”科技型项目25个。中以研究院、固高分别与省产研院合作共建国别所和专业所。新誉轨道交通、国创移动能源、洛凯机电、纵慧芯光、华森医疗与省产研院完成联合创新中心签约。完成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新增双创载体面积21.84万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常州市于10月15-18日分别在武汉、南京举办“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区科技局积极对接高校资源,牵头市、区领导拜访武汉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校并座谈交流,组织参观重点实验室,征集签约的科技项目。举行“科技燎原•校企同行”校政企合作创新发展大会,会上武进区人民政府与河海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个校企合作项目签约,正式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开展了“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10月中旬,分管区领导带队走进中科院,拜访了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参观了相关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座谈会议,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意愿。全区累计组织产学研活动50余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10份,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7.6亿元。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累计走访人才企业108家,组织培训、辅导、模拟答辩7场次,培育国家级人才项目B类入选者5人,列全市第一(占全省1/6);国家高端外专项目入选1项;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入选1个,占全市50%,人才入选7人,占全市32%,列全市第一;常州市“优选”计划创新类入选7人,占全市39%,列全市第一;全年新增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35人,列全市第一;同时部分人才企业还在第九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获三等以上奖项。
(四)紧扣科技品牌建设全力抓好强基固本
一是聚力科技队伍建设。联合科协、科技镇长团举办了两期“科技系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通过“走出去”拓展眼界,拓宽思路。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增强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的自觉性。组织市“五大明星城”和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推荐工作,增进科技工作人员参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二是聚力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组织召开高企申报推进会、人才项目辅导会、科技金融政策培训会、重点企业座谈会、创新驱动主题分享会7场次,集中组织市区创新政策线上线下培训5场次,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310项,发放市《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系列实施细则、《科技项目申报指南》500余本,努力实现政企服务零距离。三是聚力创新氛围营造。参与年度区创新发展大会的组织,会上表彰了5批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加大科技工作的宣传力度,“聚焦校政企合作,首次面向全球张榜十大技术需求”被新华网、新华财经报刊载,“武进‘靶向’解决企业创新难题”被新华日报刊载。
三、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全区科技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及全区"十四五"规划,以区《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纲,聚焦“争第一创唯一”这个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服务于创新型企业,更加精准集聚配置创新资源,更快培育科技服务业,努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围绕“全力做强科创引擎,打造武进科创标杆”的工作主题,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赋能工程,启动创新活力“加速跑”。完善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上市企业培育的政策体系与跃升路径,靶向铺就高成长性企业的“黄金跑道”。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持续推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争取落地3家以上。加强与高新区、西太湖联动,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盈利能力强、产业模式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认真规划好今后几年的高企培育,围绕全年的申报工作,及早排查拟申报企业并开展申报辅导。会同工信、市监等部门开展“规上企业发明专利突破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和省、市“揭榜挂帅”项目,增加研发投入占比。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年内新引进“三高一资”型科技项目300个、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60家。
二是实施创新平台增效工程,打造创新成果“策源地”。加强武进与科教城、本地大专院校的双向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以“两湖”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中以常州创新园、武高新、西太湖等为重要空间载体,聚焦国际高教合作、科技创新、智慧低碳等核心功能,重点参与打造滆湖科学城、国际科创中心两大创新引擎。2022年,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常州“芯创天地”、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等平台载体的建设,加快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平台的合作,聚焦“95X”产业创新需求,新建和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导、支持各镇围绕现有重点产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抓好重点产业的“强链”、“补链”工作,补齐拉长产业链。年内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含研发机构)4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家。
三是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注入创新创业“新动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科技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围绕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构建覆盖科创企业生命全周期、成果转化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高质量举办中国以色列国际创新周、海智对接大会、细胞和基因治疗前沿技术高峰论坛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传播“美誉度”,为全市建设长三角创新中轴提供关键支撑。2022年,我们将抢抓龙城实验室、江苏理工新校区、常州医学院、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等创新资源落户武进的重大机遇,布局建设一批科创综合体和科创社区。出台《武进区镇域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武进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管理办法》,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绩效评估,构建覆盖全镇域的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积极参与“青年发展友好型示范城区”建设,以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先进个人的宣传强度和表彰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人才的氛围。以“科创示范的科技之城、开放融合的创新之城、友好发展的青年之城、创新引领的未来之城”为目标,“精装”优化打造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
四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增强科技队伍“硬实力”。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科技条线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业务工作,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提高科技治理水平,积极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平台建设提供精准服务。为创业者和企业家送政策送新知。通过政策解读、集中宣讲、网络直播、座谈交流等形式,邀请专家讲师答疑解惑,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以走访企业、项目申报辅导、产学研交流、科技招商等为契机,与企业家沟通交流,传播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优质的延伸服务,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实力。
五是实施创新合作深化工程,涵养协同开放“新格局”。秉持“走出去、引进来、聚资源、国际化”理念,开启新时期“科技新长征”,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借助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导入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构建高水平的协同开放新格局,推动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巩固拓展“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系列产学研活动成果,积极参与中以创新合作与产业投资大会,动真格引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支持科技型企业深化与中科院、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1+N”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开放性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研发实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围绕我区优势产业领域,鼓励在常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形成科研成果,并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加快实现成果转移转化。
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
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