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栏> 武进区信用专栏> 信用风险提示> 内容

“技术中立”不是诈骗犯罪遮羞布
发布日期: 2022-01-06    来源:发改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武汉分论坛(CCF YOCSEF武汉)与武汉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会,携手IT专业百名教授千名学生发出倡议:“坚决不做技术‘制刀者’”“力争将每一名师生打造成为反诈的‘宣传员、服务员、战斗员’”。

这个倡议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把一个不难理解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如何看待技术、如何运用技术。

近几年,利用虚假APP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呈增发势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件背后还时常出现一些拥有高学历的IT青年的身影。他们或被“赚快钱”诱惑,或干脆以“技术中立”为托辞,从而让自己掌握的技术,成为诈骗APP的技术支撑。

这真的是所谓的“技术中立”吗?案件中那些高学历IT技术人员,对于自己的技术将要被用来干什么,并非毫不知情。但他们就是或主动或被动,在金钱诱惑以及“技术中立”的遮掩下,成为了诈骗犯罪的技术“制刀者”。

这一现象,让笔者立刻想起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在书中,鲍曼提出了一个极为沉重的疑问:为何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个人修养也很好的人,反而成为了高效率的刽子手?

实际上,鲍曼在这本书中已经解决了上述疑问——技术虽然中立,但掌握技术、运用技术的人,却不可能中立。如果心中没有之于技术可能后果的警觉,没有对于正义和生命的敬畏,越高级的技术,就越可能成为高效的杀戮工具。

对照鲍曼的理论,虚假APP诈骗的所谓“技术中立”立刻就显露出荒谬。笔者甚至相信,那些技术“制刀者”,在生活中大多也是正常的普通人。这正是此类案件至为可怕之处:缺失了人文伦理的熏陶,纯粹被技术理性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冷酷的肉体工具。正是从这里,坚决不做技术“制刀者”的倡议,凸显出了其意义和价值。我们当下的教育中,实在太缺少这样的内容。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