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统计信息和分析的水平,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全局统计信息和分析的考核与指导,制定 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局各科室及其工作人员。
二、目标任务
(一)统计信息
1、工作信息。每人每年至少撰写 8 篇,并被区局以外单位至少录用6篇。
2、经济信息。专业科室人员每人每年至少撰写 12 篇,并被区局以外单位至少录用3篇。
(二)统计分析
各专业人员每年撰写至少3 篇统计分析(含统计内参、调研报告,课题研究),各科室每年至少完成1篇调研报告或课题研究。
三、撰写要求
(一)工作信息采编时注重把握方向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做到语言精练、重点突出、观点鲜明。
(二)各科室要切实以提高统计信息和分析质量为出发点和 立足点。科室负责人作为科室信息和分析数量、质量完成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大对本科室每个人员撰写信息和分析的审核力度, 对数据认真核实、校对,对观点强化把关掌控,确保信息和分析质量。
(三)统计信息主要包括工作信息和经济信息两类。
1、工作信息。工作信息包括上级单位检查、指导、调研工作及上级统一部署的大型活动开展情况等。不包括本级开展的日常业务工作、内容中没有体现工作时间的信息和超过3个工作日的信息。工作信息必须在相关工作事件发生24小时内报送,逢周五或节假日当天报送。
2、经济信息。含"两办"约稿、调研信息,撰写时突出特色性和敏锐性。一是经济运行类,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反馈后第一时间撰写并报送,及时对经济运行的情况和热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二是社情民意类,通过各类调查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走访,反映基层困难和需求;三是政策落实类,关注各类文件、政策的发布和贯彻落实情况,反映政策落实效果及困难问题;四是本级业务工作中的经验材料。
(四)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进度分析、调研报告、课题研究等。
1、进度分析。突出前瞻性和时效性。各专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期,立足自身特点,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跟踪指标运行趋势,深入分析当前各经济领域的运行状况,准确把握运行特征,敏锐观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及时撰写月度、 季度、年度分析监测报告,对经济运行的未来走势作出前瞻性判 断,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满足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了解经济运行动态和加强经济运行管理的需要。
2、调研报告。突出广度和深度。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特别是区委区政府领导关注的动能转换、创新驱动、产业集聚、文旅融合、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和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 深入开展调研分析。积极拓宽调查范围,优化调查方法,创新调查手段,有针对性的深入行业、企业、调查户等微观主体开展调查, 形成一批有观点、有数据、有情况的优质调研报告。
3、课题研究。1、党史学习教育、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报告、经验交流材料。2、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形成数据实、分析透、建议好的研究课题报告,为党政导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精品;3、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研究性材料、经验交流材料等;4、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监测制度研究、经验交流材料等。
四、计分标准
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分开进行考核
1、工作信息。工作信息被区局录用的,每篇得1分。被区两办、市级、省级、国家级录用分别加2分、2分、4分、10分。同一篇信息以录用的最高级别加分,不重复计算。
2、经济信息。经济信息被区局录用的,每篇得1分。被区两办、市级、省级、国家级录用的分别加2分、2分、4分、10分。同一篇信息以录用的最高级别加分,不重复计算。
统计分析被区局录用的,每篇得10分。在此基础上,被市网录用的加5分,被省网录用的加10分,被国家网录用的加20分。被区主要领导批示的加10分,区分管领导批示的加5分(批示需有实质性内容,圈阅等不计在本条规定之内)。统计分析在国家、省、市统计局评比中获奖的,分别加15分、10分、5分。调研报告、课题研究双倍积分,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完成的统计分析,根据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排序,按 70%和 30%权重进行积分。特殊情况,另行商定。
四、结果运用
(一)个人考核积分情况将作为年底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完成统计信息、统计分析任务的,优先参与各类评先评优。
(二)年末,根据各科室人均考核积分情况进行科室评比,对人均考核积分前2名科室给予通报表扬。
(三)年末,根据考核积分情况对个人撰写统计信息、统计分析情况进行评比,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对获奖同志给予通报表扬。
(四)办公室每季度对工作信息完成及录用情况进行汇总,综合科每季度对经济信息、统计分析完成及录用情况进行汇总,由办公室统一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