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文旅产业办,机关各部门:
现将《2021年西太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工作委员会
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2021年6月22日
2021年西太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工作目标81.0%;降尘不大于3.8吨/平方千米•月。全面消除区域内劣Ⅴ类河道、支浜。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1.深入推进VOCS治理。有序推进各类涉VOCS高风险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推广实施和执行。完成低挥发性有机物等原辅料源头替代任务,完成园区涉VOCs企业的排查整治,督促重点企业编制并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强化重点行业VOCs治理减排。夏季前完成5家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确保完成臭氧削减任务。开展工程机械、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总成及零部件)制造行业排查整治,6月底前完成排查并制订整治方案,11月底前完成整治。
2.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燃气、生物质锅炉和工业炉窑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燃气锅炉全部完成低氮改造或“回头看”。开展14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提升整治,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确定重点涉气企业,制订“一企一策”提升整治方案,10月底前完成整治,有效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水平。开展7家铸造行业产能清理和综合整治完成现状排查并制订“一企一策”整治方案,10月底前完成整治。
3.实施精细化扬尘管控。降尘量年均值不得高于3.8吨/平方千米•月。严控工地、道路、码头堆场等重点区域扬尘污染,确保工地扬尘治理全覆盖。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制度。开展“清洁城市行动”,加强道路保洁。施工裸土覆盖按《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应急工作方案(试行)》要求执行。逐步扩大渣土白天运输,对重点区域开展渣土车夜间运输集中整治,严厉查处非法运输、抛撒滴漏、带泥上路、冒黑烟等违法行为。
4.全面推进生活源治理。强化餐饮油烟监管,重点单位安装在线监控。完成餐饮油烟整治或回头看不少于40家。对重点管控区域烧烤店及面积100平米以上餐饮店(无油烟排放餐饮店除外)安装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推进建立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装置定期清洗制度。
5.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做好春夏季、秋冬季大气管控工作。加强烟花爆竹禁放、禁售管控。优化预警流程,实现“分级预警,及时响应”。组织企业按《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关要求,积极开展绩效分级和豁免申请,实施差异化管控。夯实应急减排清单,确保涉气企业“全覆盖”。制定“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方案,方案应细化落实到具体生产线、生产环节、生产设施,确保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制定实施全区重点企业错峰生产计划。
6.开展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充分发挥热点网格精准溯源系统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网格报警问题实施报警、巡查、处置、反馈、复核的闭环管理工作流程,有效提升污染源管控水平。对国控站点周边3公里范围重点区域集中排查整治。建立并及时更新各类污染源管控清单,对排查出的工业企业、建设工地、餐饮单位等污染源,实施精细化治理;对道路扬尘、机动车污染,实施精细化管理。
(二)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优化调整四大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优化调整空间结构。严格控制环境风险项目,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充分考虑碳达峰的要求,严格管理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整治专项行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推进“绿色屋顶”计划,大力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刚性管控生态保护空间
1.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进一步聚焦“生态”和“惠民”两个方面,深入推进生态源保护、生态廊道、城乡公园绿地、生态绿道、特色主题和生态细胞建设六大工程。年内新增造林40亩。
2.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刚性管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管,对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内已完成清理整治的问题开展“回头看”。
(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治理水环境
1.打好河湖水质保护攻坚战。开展骨干河道“消劣奔Ⅲ”行动,编制完成不达标河道整治方案,进一步提升出境断面水质。全面开展支流支浜清理、排涝泵站闸坝检查等专项行动,制订汛期水质防范应对措施。
2.打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战。全面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强长效管护,防止返黑返臭。进一步查漏补缺,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全面开展整治。500吨以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规定在进水口、出水口安装水量、水质自动监控设备及配套设施,与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监控平台联网。继续推进“小散乱”排水整治、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整治,着力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
3.加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行业企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固危废循环利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开展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园区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绘制雨污水管网布局走向图,明确总排口接管位置,并在主要出入口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自然村延伸。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2500吨,完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0.2吨,废旧农膜回收2吨。持续完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五)推进净土保卫战,巩固土壤底线
1.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范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置”模式,规范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落实不同等级危废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措施、手续不全危废贮存场所规范管理制度,推进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使用,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推进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危废重点源单位危废专项整治“回头看”,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巩固“一年小灶”成果。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
2.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监管。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污染防治责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完成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土壤污染物超标遗留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对经调查土壤污染物超过一类风险管制值的地块,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计划,督促土地使用权人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工作,加强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现场监管。
(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确保不发生较大环境污染事件
建立并完善信息收集研判系统,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加强环境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拉练和培训,强化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做好重要敏感时段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建立24小时应急值守体系和信息快报制度。
(七)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大气、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根据常州市关于开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生态环境高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和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推进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工况在线监控、重点排污单位视频监控等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任务。推进VOCs排放量10吨以上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排放量10吨以下中小型企业安装用电量监控、治理设施运行工况监控设施。
2.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构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贮存试点。落实“三线一单”,贯彻执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加强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管理,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
(八)切实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
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根据省政府挂牌督办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及其他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全面完成整改任务。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部署,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将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二)推进落实
高质量编制年度计划(目标任务书),并分解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召开季度、年度工作推进和点评会议;及时上报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做好美苏263、生态武进微信关注宣传工作;落实报告制度,每月及时上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情况;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和企业法人、环保员培训班;对省、市、区攻坚办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有效配合,按时保质完成;针对媒体曝光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交办、督办的环境问题,及时解决,按规定接受回访,形成工作台账,严格履行销号制度;及时受理、调处、答复污染防治综合监管等平台上的案件。
(三)综合考评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生态办定期组织召开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会议,对工作推进情况开展调度监督,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督查推进会,考评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落实情况,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部门的年度综合绩效,确保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附件:2021年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分解表
2021年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分解表
工作类别
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要求
责任部门
责任人
环境质量工作目标
PM2.5浓度≤36.0微克/立方米
西湖街道
经济发展局
规划建设局
综合执法局
周 军
蒋霄宇
顾宏亮
贺鹏岳
优良天数比率≥81.0%
降尘≤3.8吨/平方千米•月
区域内河道、支浜全面消劣
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积极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等原辅料源头替代项目。
57家重点企业编制并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
完成5家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确保完成臭氧削减任务
6月底前完成工程机械、交通工具制造行业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11月底前完成3家企业整治。
摸底调查锅炉情况,完成23台燃气锅炉全部完成低氮改造或回头看。
完成14家重点涉气企业“一厂一策”综合整治提升。
4月底前完成铸造行业产能清理和综合整治现状,排查并制订“一企一策”整治方案,10月底前完成7家整治。
完成施工工地扬尘治理项目不少于11个。
强化在建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
加强烟花爆竹禁放、禁售管控。
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比例,制定国控站点一公里道路抑尘保洁方案,在落实道路防冻的基础上,增加冲洗、洒水和洗扫频次,合理规划渣土车、建筑材料运输车行驶路径,加大对渣土车、建材运输车的管理力度,实施“阳光运输”。
完成餐饮油烟整治或回头看不少于40家。
对重点管控区域烧烤店及面积100平米以上餐饮店(/油烟排放餐饮店除外)安装在线监控。制定出台重点管控区域餐饮单位集约化长效管理办法,餐饮治理设施集中运维清洗一季度一次。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相关台账资料,及时上报数据报表,确保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严禁露天烧烤,严禁露天焚烧垃圾
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按照常州市住建局绿色建筑任务分解任务,做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高质量发展指标、能效测评标识项目、节能运行监管等工作。
启动并推进“绿色屋顶”计划,大力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刚性管控生态保护空间
完成净增造林40亩。
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
完成辖区内涉磷企业调查工作并完成审核。
开展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
结合国、省考断面周边劣V类支浜整治工作,开展入骨干河道支流支浜“消劣奔Ⅲ”行动,编制不达标河道整治方案并实施,确保入河水质达标
周 军 顾宏亮
3月底前全面完成开展支流支浜清理、入河排污口执法检查、秸秆禁抛、污水处理厂检查、排涝泵站闸坝检查等专项行动
按照市、区河湖长制任务,完成年度目标,及时完成上级交办河湖问题整改。
完成小微水体整治10个,将小微水体纳入长效管护体系;巩固黑臭河道整治成效,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加强长效管护工作。
完成西太湖蓝藻和水生植物打捞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
完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0.2吨,废旧农膜回收2吨
按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下达任务完成各建设任务
完成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二期)项目(污水支管网建设)
开展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推进净土保卫战,巩固土壤安全
对经调查土壤污染物超过一类风险管制值的地块,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计划,督促土地使用权人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今年内完成40%的调查任务
落实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的隐患排查制度、有毒有害报告制度、自行监测制度等要求
加强对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监管,基本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建设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继续开展镇村全域垃圾分类试点。
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确保不发生较大环境污染事件
加强对关停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风险防控,做好重点环境信访调处,环境矛盾纠纷、“邻避”问题化解
做好重要敏感时段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建立24小时应急值守体系和信息快报制度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开发区限值限量和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年内启动限值限量工作方案编制以及园区大气和水环境监测点位建设。
推进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工况在线监控、重点排污单位视频监控等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任务
VOCs排放量10吨以下中小型企业安装用电量监控、治理设施运行工况监控设施
落实“三线一单”,贯彻执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
组织推进情况
1、国控站点热点网格专班建设工作。
2、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运作情况。参照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或生态办)组织领导架构,设立本地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或生态办),人员集中办公,设立专职副主任,定人定岗,高效运作。
3、年度计划编制上报情况。高质量编制年度计划(目标任务书),并分解落实责任。
4、召开工作推进会议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召开季度、年度工作推进和点评会议。
5、根据本地区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上报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各相关部门每月完成信息上报2篇,做好美苏263、生态武进微信关注组织工作。
闵贤俊
6、落实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情况,每月23日之前按时上报本月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每次按要求准时参加市区组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会议。
7、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全年开展 2次以上生态文明主题宣教活动,开展的主题活动争取受到省级以上政府或者部门公开报道或领导批示表扬。
8、配合做好常州、武进电视台问题曝光工作,每月至少提供1期以上曝光线索。
9、省、市、区媒体曝光和热线举报整改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整改要求完成整改,上报销号材料,通过销号核查。
10、中央环保、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问题,编制整改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整改要求完成整改,上报销号材料,通过销号核查。
11、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省、市、区《2018-2020年突出环境问题清单》中的问题,以及省政府挂牌督办问题、省委巡视反馈、省攻坚办帮扶的生态环境方面问题,完善整改方案,逐项整改、逐个销号,按照时序进度,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12、按时完成“首季争优”交办问题整改销号工作。
13、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管理。如期上线使用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录入、受理、处置问题线索,及时填报重大问题办理情况,避免发生二级和三级预警。
14、省、市、区交办、督办任务完成及工作调度情况。对省、市、区攻坚办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有效配合,按时保质完成任务。避免出现工作拖延、配合不力,调度数据有漏报、迟报、错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