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经济发展局、开发区科技局: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全区科技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瞄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指标,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六提工程”,按照“干则一流、出则精品”的要求,大力推动科技工作稳步前行。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组织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申报254家,认定246家;
2、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7家,其中新申报企业369家,重新申报企业98家,认定319家,全年净增高企21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16家;
3、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01.9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
4、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92%左右;
5、立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个,立项省“双创计划”团队2个、双创人才8个;
6、百隆微创、恒立液压、磐诺仪器三家企业的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
7、西太湖创客公寓等4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8、瑞声光电获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瑞声光电、恒立液压获评“2019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立华牧业、快克智能等9家企业获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9、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60余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19个,合同金额达4483万元。
二、2020年主要工作
区科技局把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引入创新资源、服务社会民生、提升整体形象作为科技创新工作提档升级的五种手段,抓在经常,抓出实效。
(一)全力攻坚,培育创新型企业。一是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出台武进区《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通过广泛宣传和落实好政策提升培育企业的积极性,通过提早谋划和精准辅导提升申报企业的成功率,2020年全年共组织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354家,认定346家,同比增长94.4%,占全市入库企业总数的21.3%;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7家,同比增长64.4%,占全市申报总数的27.2%,其中新申报企业369家,同比增长107.3%。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9家,同比增长51.9%,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16家,比2019年净增219家。二是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联合南京银行常州分行创新推出了“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政策,累计为31家企业提供授信1.5亿元。进一步拓展“苏科贷”服务,共发放46笔贷款2亿元。三是积极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组织新建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占全市50%。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16家企业获得市级绩效评估奖补60万元。修订了《常州市武进区工程技术中心认定与管理办法》,认定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对符合条件的51家区中心进行绩效评估,对16家评估结果为优良的承担单位共奖励90万元。四是建立企业培育梯队。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有梯队有层次的企业培育库,有3家企业被评为潜在独角兽企业,33家企业被评为瞪羚企业。
(二)根据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好特殊服务。出台了《区科技局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的通知》,简化流程,主动协调,靠前服务。协调了部分企业“苏科贷”贷款1000余万元到期的展期手续,减免入驻武进科创中心及青武创客空间的创业项目一季度房租约30余万元,帮助实验动物企业常州卡文斯有限公司高效协调解决物料运输及复工复产问题。二是通过服务项目助企提升。组织召开高企申报推进会、人才项目辅导会、科技金融政策培训、重点企业座谈会18场次。编印新版《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发放500余本。龙骏天纯、第六元素获得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百隆微创、恒立液压、磐诺仪器三家企业的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42项,立项380项,争取上级经费2.18亿元。三是落实政策让企业得实惠。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实,2019年,全区有187家高企技术企业获减免企业所得税7.55亿元,1039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5.1亿元。四是创新形式帮助企业推广产品。举办“智享武进、科创未来”科技产品夜肆活动,为16家科技型企业的30余款产品在武进万达线下展示,为6家企业开展线上直播带货。五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举办3次线上长三角双创券直播宣讲和2次专场活动,长三角双创券入库企业83家、入库机构51家、入库专家7位,各项指标都位于合作四区的前列。六是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工作。职能有序转移,无缝对接,不影响正常工作审批。2020年全年共受理外专人才128个,涉及单位72家,其中新办A类高端人才7个,B类专业人才45个,延期68个,注销8个。
(三)着重精准,引入创新资源。一是做好“工博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围绕举办2020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工作,共筹备了11场科技创新专题活动,重点承办了2020常州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对接洽谈会暨“智星时空——AI闪耀智联时代”活动,为全市科技条线唯一一场主题论坛,邀请了6位中外院士为代表的业内专家和多家行业内企业家代表,组织了绿色新型建材研究院、天华新能源研发总部等5个项目现场签约。二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组织对接活动60余场,其中高校进企业30余场,企业进高校15场,线上对接10余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19个,合同金额达4483万元。推动高校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管理人员,25名高校老师获评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三是积极发挥江苏科技镇长团武进团的助力作用,组织政企代表团赴吉林大学、北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9家企业参加对接洽谈,达成二十多个初步合作意向,湟里镇人民政府与吉林大学材料学院签署共建先进焊接中心合作协议。四是推动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百利锂电与省产研院签约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固高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省产研院签约共建专业所。细胞治疗研究院签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中。新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1家,新认定省级众创间1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4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在2019年度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中获得A类评价,6家孵化器、2家加速器和5家众创空间获得市级绩效评价奖励。五是积极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组织两期技术经纪(经理)人沙龙,与会代表就目前技术经纪人在技术转移工作中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提升整体实力。六是全力以赴打造武进创新人才高地,修订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武进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人才“倍增工程”的意见》,组织申报对象多次进行重点辅导和模拟答辩,全年共立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个、省“双创计划”团队2个、人才8个,市创新人才项目27个、市引进外国人才专项计划项目14个、市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省“双创计划”立项数创新高,位居全市第一。
(四)主动作为,服务社会民生。一是围绕新冠疫情防控,鼓励企事业、科研机构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及实施工作,常州国药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承担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试生产”项目获得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立项,常州贝斯莱夫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的“EHS工程防护新风系统”项目,立项为区级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重点项目。二是切实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全流程监测防控,鼓励实验动物使用单位主动支持与疫情相关的科研工作,积极研究制备疫情防控需要的实验动物模型等。三是发展高效绿色生态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华丽智能获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利用分子技术选育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等8个项目获得常州市科技计划(农业科技支撑)立项。
(五)多措并举,提升整体形象。一是积极参加武进区“双招双引”技能大赛,派出选手吴淑娜参加活力机关代表队并获得优秀奖。二是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我区的创新政策。疫情防控期间,科技日报刊登了我区投送的《我国自主研制新型高端熔喷布机组投用》,并被人民网转发。积极参加常州市热线访谈、武进区政风热线、武进区“有事好商量”电视协商议事等活动,通过新媒体介绍我区创新政策,为听众观众现场答疑解惑。运作好“武进科技在线”微信公众号,共刊发了文章210篇,其中最高阅读量达到1217次。三是通过多种方式来拓展思路。组织到张家港学习“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模式、到南通市崇川区学习科技规划和孵化器建设经验、到成都、上海、深圳等地观摩科技创新做法。邀请地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区委党校老师来单位授课。全年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6份。四是通过强化作风建设来为科技管理提供纪律保障。组织学习《近年来全省科技行政管理系统部分违纪违法案件情况剖析》《关于开展2020年度机关作风建设“啄木鸟”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肃机关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的通知》,印发了《违规吃喝和烟(卡)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方案》,完成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私车公养” 、挂证、挂证取酬、违规借贷等问题的清理统计工作,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廉政提醒,进一步强化作风,净化队伍。五是全力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区安委办要求,草拟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事业法人研究院所和实验动物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4次,宣讲一次。
三、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区在科技创新工作上的整体思路是:以《武进区推进创新能级跃升的实施意见(2021-2023年)》为工作指引,实施创新主体赋能、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增效、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品牌打造五大行动,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四链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1、实施创新主体赋能行动。着眼于“三年高企倍增”的目标,以《武进区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为工作指引,全面组织高新技术领域成长性企业,对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核心条件,强化入库培育,弥补弱项指标,加快申报培育。建立从双招双引、高企培育到上市企业培育的工作链条,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有梯队有层次的企业培育库,争取培育和引进更多的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围绕企业在创新人才、创新项目方面的需求,从“帮助导入创新人才和科技资源”、“帮助服务创新项目申报”、“帮助对接金融机构提供创新资金支持”、“帮助推广创新产品”四个维度发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指导。持续扩大“苏科贷”、 “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等科技金融服务,争取进一步做大科技金融产品的贷款规模,使更多的金融资源为我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2021年,实现有效高企净增160家,新增独角兽(潜在独角兽)3家、瞪羚企业65家,立项省级项目100个,科技贷款规模超过3亿元。
2、实施创新要素集聚行动。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最大限度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区创新创业。坚持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相融合,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离岸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整合海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平台载体、创新型园区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拓宽合作渠道。面向全球实施“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计划,鼓励企业与高端国际资源在技术研发、项目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更精准的组织对接活动,帮助企业与其创新能级和需求相匹配的科技资源保持联系。大力推进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服务工作,汇聚一支海外人才队伍为我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全年新增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18名,各级引进外国人才专项计划项目10项,突破核心技术30项,全年组织较大规模产学研活动15场以上,实施产学研项目80个。
3、实施创新平台增效行动。重点推进一批重点创新服务平台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开启“中以实验室”建设,年内招引“高科技、国际化、犹太+”科技项目30个以上;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建成运行,入驻5个院士项目,年内引进10个高端产业化项目;苏澳合作园开工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中欧绿色创新园推动苏锡常固体废弃物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参与“龙城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创新载体的服务力度,帮助对接所需要的企业,扩大载体资源的辐射面,提高载体的影响力。绘制“创新合作热力图2.0”版,完善在建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的有关内容,在更大的维度上反应我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帮助载体提高影响力。加强对创业载体的政策引导,从高企、人才、金融等维度,开展实实在在的绩效评价,促进其往“高科技孵化园区”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工程技术中心的服务与指导,促进企业研发机构质量提升。新增孵化载体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
4、实施创新机制优化行动。以推进东部“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全面对接科教城,充分发挥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建立信息共享、项目共育机制。推动武进区与科教城建立常态化、责任明确、人员固定的高效对接协商机制,促进更好的融合发展。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方面,组织企业对接科教城院所,促进企业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积极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参与建设“龙城实验室”、“太湖湾科创带”,融入长三角创新大局,借力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人才培养、企业培育、双创生态营造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学习苏州、深圳等地的先进项目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我区的项目管理和组织方式,促进科技项目绩效提升。
5、实施创新品牌打造行动。围绕科技创新的工作显示度提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燎原计划”,打造武进科技工作品牌。围绕石墨烯、集成电路、机器人等领域,发布专项指南,举办一系列的大赛、论坛、会议、路演等活动,扩大我区科技工作以及新兴产业的影响力,为招引产业链上优质项目和服务现有重点产业企业的发展助力。加强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深入检视反思存在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队伍素质,激发队伍活力。突出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平台、服务板块,把优质的服务送到企业和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开好科技创新大会,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科技工作者、科技投入大的企业、效益明显的科技和人才项目进行表彰奖励,营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
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
2021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