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根据多年来渔业科技示范户河蟹养殖的有关情况来看,每年总会有一小部分示范户反应蟹苗种放养后成活率偏低,总结河蟹放养后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蟹苗种质量不好
1、蟹苗种越冬期间管理不善,池塘污染较大,丝状藻类大量繁殖,蟹苗种鳃部被藻类覆盖,呼吸困难,这样的蟹苗种放养后会因首次脱壳不遂死亡的较多。
2、从事蟹苗种贩卖生意的商贩,从别处购进蟹苗种用网箱暂养在自己的塘口,等有客户需要时再出售,如果暂养时间短还好,倘若暂养时间长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蟹苗种体质,而放养后成活率低。
3、蟹苗种本身患烂鳃、腐壳、磨爪病或有纤毛虫寄生,这样的蟹苗种本身带病体质差或呼吸就困难,再加上捕捉、运输等操作不当或刺激,放养后其成活率也会较低或部分根本就脱不了壳或没到第一次脱壳就已经死在池底或草下。
4、蟹苗种销售的起始阶段都是用手抄网从水草底端进行捕捉的,或冲水用地笼装捕的,这样捕捉的蟹苗种没有问题。但当到最后时往往会排干池水进行徒手捕捉,甚至采取挖洞穴的方法进行捕捉,这样的蟹苗种鳃部会被浑浊的泥水呛着而影响呼吸,或经过长时间脱水受损伤,放养后成活率也会大打折扣。
5、蟹苗种培育过程中饲料管理不当,过度摄入大量营养导致隐性成熟的比例太高,这样的蟹苗种放养后在养殖过程中会形成自然成熟死亡。
对策:尽量就近购买当地蟹苗种,对那些培育过程和蟹苗种健康状况了解比较清楚的塘口可优先选择。如确需购买较远地方蟹苗种的,最好提前到达蟹苗种培育基地,查看蟹苗种培育的池塘环境、培育塘口档案,检查蟹苗种健康状况、隐性成熟情况,并全程跟踪蟹苗种的捕捉操作和运输过程,确保购进健康优质的蟹苗种。
二、蟹种下塘时操作不当
1、经长途运输的蟹苗种,到达养殖塘口后直接放入池塘,由于蟹苗种经过长途运输,体内和鳃丝严重缺水,蟹苗种有疲劳症,起苗运输时温度过高或受闷发黄受损,此时蟹苗种直接下塘会导致蟹苗种大量吸水不适应而造成死亡。
2、经长途运输的蟹苗种,到达养殖塘口后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使用药物浸泡进行体表消毒,导致蟹种大量吸入药液而中毒死亡。
对策:长途运输的蟹苗种在放养前要将蟹苗种放到池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晾水,如此反复2~3次,此时蟹苗种的鳃已基本吸足水份,然后再用抗应激补能量和营养的溶液浸洗蟹苗种,或者也可以考虑不用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进行浸泡消毒。
三、池塘环境差或前期使用清塘药物残留影响
养殖池塘环境差,有些池塘原塘污染和残毒等超标,清塘解毒除污工作不彻底,或上水栽草肥水调水养水工作不到位,更有部分池塘原先清塘泡塘时使用毒性大的农药,而没有彻底解毒成功,或经过一段时间后残毒的逐渐再释放没有做好继续再解毒而使水体毒素超标影响。
对策:老塘清塘冻晒不彻底的塘口前期做好少量多次使用过氧化物底改除污除臭降解底部污染,使用清塘药物上水栽草放螺肥水或投入不适当产品及使用杀苔药物后重复多次用多元有机酸解毒醒水养水保苗护草,尽量减少毒素超标的影响。
市面上的有机酸林林总总,建议大家选择含量高的,且最好浓缩,使用时一般用量较多,方便携带。
四、首次脱壳时管理不当
蟹苗种放养后根据年成气候和气温情况,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上旬进入第一次脱壳高峰期。由于蟹苗种经过一个漫长的越冬期消耗一定的营养,体质较弱,加上捕捞、操作、运输会或多或少的造成一些损伤,此时总会有一定数量的蟹苗种脱壳不遂而死亡,而有些养殖户一旦发现池边有死蟹就以为河蟹生病了,不查明原因就自行用药治疗,此时正在脱壳和刚脱壳的软壳蟹对药物比较敏感,全池泼洒药物很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河蟹加重损伤和死亡。
补钙的产品有非常多品种。例如离子钙、有机钙和无机钙等。各种钙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将上述钙加工为可溶于水的乳化钙,就更容易溶入水,有利于小龙虾、螃蟹和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动物的吸收,同时还可以拿来拌喂饲料,补钙效果更好,迅速帮助硬壳。
对策:加强巡塘,在河蟹集中脱壳时做好几下两点:
1、减少在池塘中操作,不得大面积大量加水换水,不得向水体投放大批量螺蛳,以免脱壳蟹受惊扰造成脱壳不遂损伤和死亡;
2、不论是否有死蟹,不论死蟹数量多少都不要用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根据具体情况如果死蟹数量实在太多,说明蟹苗种质量可能存在问题,那么可以想办法再补放部分蟹苗种,以防池塘中存活的河蟹数量太少而影响年终产量。
五、早春气温变化大,蟹苗种不适应造成死亡
早春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昼夜温差大,刚放养蟹苗种的池塘由于水位偏浅,冷空气来时,没有及时加深水位,水温变化幅度太大,蟹苗种不适应造成死亡。
对策:注意观察天气,收听天气预报,当有寒潮冷空气或强对流天气来之前要提前加深水位,以防水温变化幅度太大,蟹苗种被冻伤。及时使用抗应激补营养增强体质的产品,减少应激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