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春季常见水产病害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 2021-02-26    来源: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春季气温逐步回暖,水温升高,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活动也有所加强,必须提早加强预防。现针对春季较常发生的几种水产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   水霉病

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菌丝为管状,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由内菌丝和外菌丝两部分组成。内菌丝像根一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具有吸收营养功能;外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伸出于鱼体组织之外,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流行情况:几乎所有水产动物都可感染发病,流行水温13~18℃。鱼体受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主要症状:病鱼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继而发生死亡。患病部位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的覆盖物,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防治措施:

1、拉网操作时尽量小心,避免大量鱼体擦伤。

2、鱼种或成鱼经长途运输或并塘操作后,及时使用硫醚沙星200-250ml每亩每米进行全池泼洒预防,连续2次,每次间隔1-2天。

3、全池泼洒2-3ppm亚甲基蓝,每隔2天1次,连续2次,3天后再适当换水。

二、   绦虫病

病原:主要有许氏绦虫、头槽绦虫、舌型绦虫几种。虫体呈细长或带状。其中许氏绦虫成虫寄生于鱼类肠道中,中间寄主为水蚯蚓;头槽绦虫成虫寄生于鱼类肠道中,中间寄主为剑水蚤;舌型绦虫成虫寄生于食鸟类肠道,第一中间寄主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

流行情况:许氏绦虫主要危害鲫鱼及2龄以上鲤,水质较肥的池塘或浅型湖泊中水蚯蚓较多,易发此病。头槽绦虫病草鱼、团头鲂、青鱼、鲢、鳙等均可感染发病,以越冬草鱼种(8厘米以下)和团头鲂鱼种最易感染,危害严重时感染率可达90%。舌型绦虫主要危害鲫鱼、鲢、鳙等,水鸟密集、剑水蚤分布较多的池塘以及水库、湖泊网围等大型水面较为流行。

主要症状:1、许氏绦虫病: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消瘦,食欲减退或不摄食,肠道被大量虫体堵塞,并引起肠道发炎,病鱼贫血,以至死亡。2、头槽绦虫病:病鱼消瘦、发黑,食欲下降或不摄食,口常张开;解剖见前肠扩张成胃囊状,内有大量带状乳白色虫体,肠黏膜充血、发炎。3、舌型绦虫病: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失去平衡,鱼侧游或腹部朝上。正常机能遭到抑制或破坏,引起鱼体发育受阻。解剖可见鱼体腔中充满大量白色带状虫体。

防治措施:

1、用0.5-0.7ppm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虫。

2、及时更换新鲜水,并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减少池塘中水蚯蚓、剑水蚤等中间宿主。

3、用复方阿苯达唑按4克/公斤饲料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或2%吡喹酮预混剂按2克/公斤饲料拌饲投喂,每3天1次,连用3次。

三、   青泥苔

主要成份及流行情况:清泥苔属丝状藻类,在蟹池大量繁殖后,影响河蟹活动,危及脱壳蟹的生命。清泥苔的产生主要由于水温升高水体清瘦而引起的。

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在蟹池中适当放养可摄食丝状藻类的鱼类,如:细鳞斜颌鲴、中华倒刺鲃等,可有效控制清泥苔的繁殖生长,同时又能增加经济效益。

2、人为防治:(1)、在蟹池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施用一些生物有机肥,降低池水透明度,抑制清泥苔生长。(2)、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小型滤水池,进水水源在滤水池中先用生石灰等杀灭清泥苔,在24小时后再将水源从滤水池加入到养蟹池。(3)、选择晴好无风天气,在清泥苔集中区泼洒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硫酸铜,实行局部高浓度,但总的使用量不能超过全池水体正常使用量。同一池塘,硫酸铜应分片分日使用。清泥苔死亡后,应迅速考虑使用生物菌和生物有机肥,及时调整透明度。(4)、对池内成块状的清泥苔可人工进行捞除。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杀清泥苔的药物,有的对河蟹脱壳生长有极大影响,有的含有除草剂成份,会危及池内水草,需谨慎选择使用。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