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社保就业> 就业创业> 内容

常州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发布日期: 2021-04-08    来源:人社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8〕68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常州市技能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加快推进全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技工教育服务常州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为“五大明星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实现充分就业需要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育工匠精神为根本,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办学体制、育人机制;制定完善基本制度、重要政策;发掘培育教学名师、优秀团队;全力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面落实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院校提升行动、世界技能大赛夺金行动和“江苏工匠”培育工程。聚焦常州市技工教育“十四五”全方位、多层次、内涵式发展,持续推动技工教育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实现常州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认可度高,为新时代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探索常州经验。

二、重点任务

聚焦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技工教育全过程,坚持德技兼修,以德为先。传承工匠精神,培养技能精湛、企业满意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体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并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社团参与率达100%。

聚力内涵品质不断提升。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能力水平,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在校生规模保持在3万人以上,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达40%以上。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达100%,研究生学(位)历达20%,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资格的专业课教师达90%以上。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0人。组织选派优秀师资赴国(境)外交流培训30人次。

聚智树立品牌提档升级。积淀学校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学校传统、学校品味等,塑造技工教育品牌,营造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实施“五名工程”,即打造“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专业、名课程”。力争创建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3个。有序推动技工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双挂牌。积极发挥重点技工院校“领头羊”的标杆作用,力争创建省级重点技师学院1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技师学院1所、省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示范校1所,推进常州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聚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适配度,增强技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技工院校学制教育与社会培训人数达到1:1。开设订单班、冠名班100个以上,培养企业新型学徒6000人,创建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6个,新建技能大师校园工作站5个。

三、主要举措

(一)实施思想引领工程

1.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坚持政治建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加强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聘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技能大师、大国工匠、优秀毕业生等兼任德育导师,构建一支跨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学团队。推进思政课堂实境教学,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载体的育人作用。

2.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将心理素质和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职业能力素养,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进一步构建多维育人体系。坚持问题牵引,进一步优化技工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坚持教师、家长、师傅等全员参与,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施,学校、企业、家庭、社区等全方位育人,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体制机制。强化技工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努力做到“五个一”:制定一份个性培养方案、养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打造一专多能、培养一个爱好、增强一份责任感。

(二)实施机制创新工程

4.进一步完善技校管理制度。更新和出台一批新制度、新规范、新细则,为技工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办学行为,制定出台《常州市技工院校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常州市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管理水平,修订完善《常州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常州市技工院校新专业论证评估细则》《常州市技工院校办学规模评估细则》等制度。

5.进一步规范内部治理体系。推动技工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学校党建和共青团建设。实施“名校长”工程,构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领导班子年龄梯度合适,中层干部能力强、效率高。建立健全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管理、资产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内部监督和质量监控,健全规范有序、全程监控、自我诊改的质量保证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过程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技工院校评估工作。

6.进一步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参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合作项目,认真落实《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精神,推荐专家参与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将我市技工教育全面纳入、融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系。达成开放互通协作理念、完善政产研学融合制度、搭建经常性交流平台、签署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共建一批技工院校教师研修承训单位,合力推动三市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世界技能大赛经验交流,培养高水平竞赛团队。探索与教育部门在平台招生、师资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交流、技能等级认定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7.进一步推动智能校园建设。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技工院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智能终端,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强化关键事务的全过程、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对接企业生产服务智能化流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设智慧课堂、智慧车间、智慧图书馆。支持学校开发应用“鲁班在线技工教育数字化实训平台”等线上教学实训软件,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三)实施师资提升工程

8.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依托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健全省市校三级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分层次、分类别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形成培训对象调研制度,加强培训评估反馈工作,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组织开展师资培训班,促进教师学习交流新理念,主动掌握新技能,研究探讨新问题。

9.进一步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岗位分类,明确教师发展定位,建立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师建设标准,形成分层分类的“一体化”教师标准体系。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培训与考核。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教师职业能力大赛,通过竞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增强业务能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0.进一步打造名师团队。大力实施“名班主任、名教师”工程,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形成卓越教师引领格局。选拔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5%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形成培养对象调研制度,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保证其专业进修时间,提高培训针对性,加强培训评估反馈,提高培训效果,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定期组织选派技工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访学。

11.进一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准入制度,畅通教师队伍“入口”,鼓励技工院校从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中选聘专业课教师,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完善以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从高技能人才中招聘实习指导教师力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技工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12.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紧贴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同研发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等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学生第二技能培训,8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多职业的技能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加快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13.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兴校,打造一批“名课程”,深入推进一体化课堂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参与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制定工作,力争在20个左右主体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课程覆盖全市技工院校70%以上的在校生。推动“课堂革命”,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教材开发和使用管理。

14.进一步发挥以赛促建作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平台,高水平建设工业机械、云计算、制造团队挑战、塑料模具工程、工业控制、工业设计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健康与社会照护等项目的国家、省集训基地。大力实施世界技能大赛夺金行动,切实做好第46届、47届世界技能大赛省级、国家级选手的培养、选拔和集训工作。组织技工院校积极参与全国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以服务地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为目标,以政校企多方联合方式,积极承办全市各级各类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注重选手培育,大力实施“青苗计划”,建立选手信息库,培养一批实力强劲的优秀选手。

15.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技工院校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选择职业教育理念先进、信誉优良、国际化水平高的国(境)外职业院校结成伙伴院校,通过互培师资、互派留学生、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更好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鼓励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秀教师、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打造常州技工教育品牌。

(五)实施产教融合工程

16.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推动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积极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有关工作。完善产教融合互动机制,定期举办产教信息对接交流活动。技工院校学制教育与社会培训人数达到1:1,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数占社会培训总人数的30%以上。支持技工院校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并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师资培养、教研攻关等相关机制。建立完善新型学徒制项目的绩效考核等制度,推广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7.进一步建设实习实训载体。引导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建设资源共享型技工教育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建成技术水平国内一流、产学研一体的区域性实训基地。探索开展以“引企入校”为创新形式、以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为重点方向,以校企共建联合实训中心、技能大师校园工作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主要内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实践,打造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创新园。发挥好常州市技工教育集团的纽带作用,推进企业参与技工教育办学。

18.进一步调整技校专业结构。积极实施“名专业”工程,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着力建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现代服务等专业群。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技工院校专业设置评估工作,科学设置新专业,及时淘汰旧专业,更新专业建设标准与课程内容。建立企业专家库,吸纳企业专家进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智囊作用。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部门联动。市人社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市发改等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技工教育发展。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做到信息共享,加强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建立苏锡常都市圈交流沟通机制,及时研讨、推进、发布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重大成就。

2.加强管理评价。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市人社局联合教育等部门加强监测评估,强化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开展技工教育督导检查工作。技工院校招生计划将根据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评估情况进行核定,技工院校十项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3.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展示劳模风采和工匠技艺。讲好职教故事、礼赞技工楷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技工教育良好发展环境,以提升技工教育形象为目标,奏响技工教育最强音。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