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区水利局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按照区委“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决胜年”部署,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克难奋进,系统提升,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加快完善全区水利设施基础网络,努力建设现代化全覆盖的新型涉水管理体系,以生态河湖行动统领全区治水工作,深化水利改革,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水利基础。
一、上半年担责奋进,取得四方面工作成效
1、水利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聚焦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汛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流域管理和防洪减灾能力。一是“三河”工程建设进展有序。上半年,新孟河完成投资1.8亿元,占年度任务的60%;移民安置工作接近尾声,民房基本拆除,企业拆迁率达到93%;239省道桥右半幅施工完成、南延段12座桥梁全面开工;太滆运河五个标段、漕桥河两个标段均已进场施工;牛塘枢纽已通过通航条件影响审查。新沟河工程进入扫尾阶段,遥观南枢纽投入运行,遥观北枢纽机组试运行,三山港桥梁主体结束,三山港河道主体工程基本结束。永安河工程景观绿化工程预计6月底全部完成。二是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今年新建的重点防洪工程进展顺利,马杭枢纽水下部分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水上部分厂房施工,雅浦港综合整治工程即将完工,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龚巷河北站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完成水下部分与水上房建框架,设备安装完毕并开坝放水。三是严控工程质量,建设智慧工地。以省级文明工地创建、工地标准化项目部创建、施工单位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为抓手,通过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持续狠抓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质监站平台功效,狠抓工程质量安全,累计开展15次常规检查,2次联合飞检,发出质量和安全监督意见4份,处理驳岸坍塌、堆泥场等工程质量问题举报5例,全部落实整改到位。同时通过施工现场远程监控技术、钉钉考勤app、专业无人机现场巡查等创新手段,积极推进水利建设项目智慧化管理。新沟河桥梁三标、马杭枢纽两个工程获得江苏省省级“文明工地”称号。
2、水生态治理提升有效落实。对照省、市“263”专项行动收官年、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关键年和武进区生态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决胜年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水生态治理保护提升,坚持“减排、扩容”两手发力,扎实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环境治理改善“三水并重”,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工程任务有序推进。年初进一步明确2019年全区主管网、支管网、片区整治、黑臭治理、农村河道(塘)清淤年度工作任务。上半年建设污水主管网24.98公里、污水支管网15公里,继续推进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工作。片区整治方面完成排水单元接管任务15个,企业污水接管达到508家。黑臭河道整治成效显著,目前全区121条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其余30条河道仍需通过相应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水质。有序推进污水厂改提扩建,滨湖污水厂一期进入收尾,预计6月底全面竣工;武南污水二厂一期工程已进入招标筹备阶段,预计7月进场;漕桥污水厂扩建工程排口已完成专家咨询,湟里污水厂完成平面方案论证,扩建工程组织方案细化。上半年完成7个乡镇河道清淤实施方案的评审,完成河道清淤64.5公里,河塘清淤468处。加快推进生态河道建设,组织编制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上半年已落实雪堰、前黄、洛阳、嘉泽、湟里等镇共10多条生态河道建设项目。二是排水监管全面提升。全面开展城区河道污染源排查,目前摸排污染源总计469处,已调查河道长度49.4公里,调查排放口1010个,其中存在污染的排放口268个,重大污染源35处,完成探测管线长度290公里。开展“十类”企事业单位排水专项整治行动和企业监管联合执法,针对武南厂一季度持续遭受工业废水冲击,运行一度面临瘫痪的情况,迅速组织开展“惊蛰行动”,督促大禹公司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的同时,联合水政监察大队、环保部门、相关属地政府组建排查小组,对问题来水的重要节点、泵站、重点企业开展全面排查、夜查,逐步建立联合排查机制,纳入日常监管工作。稳步推动污水特许经营。上半年牵头财政、发改、先行、咨询机构等部门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开展项目论证、成本分析、方案研讨等会商工作,截至目前,特许经营方案已初步完成调整。三是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上半年,通过突出重点、加力推进,全区河长体系进一步充实,河长巡河治河稳步推进,区河长办获得了水利部评选的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牵头推进重点河道水环境整治任务,重点推进滆湖、太湖入湖河道、永安河等相关水环境整治工作,制定并下发16份共53项河长交办单;全面开展全区骨干河湖“两违”专项整治工作,经过两轮现场排查,累计排查单位426家,最终确认上报市级任务27个,目前初步整治方案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加强联合巡查工作,对发现的河湖“乱占、乱建、乱排”问题做到分级交办,流程化处置;持续健全河长制工作体系,不断壮大企业河长、民间河长、青年护河志愿者队伍,企业河长由去年的151人增加至173人,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开展。
3、水行政管理提质增效。围绕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今年以来,区水利局聚焦加强河湖和水利工程巡查管护、加强水行政执法、严格水行政审批、规范水规费征收、深入开展节水宣传和创建节水载体等工作,推动河湖管控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进一步深入。一是巡查管护更加扎实。2019年,围绕河湖确权划界、骨干河道排水管控、农水工程管护机制、河湖管理机制创新等重点工作,加强工程管理、湖泊管理、骨干河道管理等日常管理。上半年,委托第三方对武宜运河等4条骨干河道沿河排水口开展测量和调查,形成初步调查报告。进一步完善联合巡查机制,上半年共开展5次河道全线联合巡查,巡查河道总里程约1700公里,发现并整改问题187处,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常宜高速、苏锡常南部高速开展4次现场监管,对发现的43处涉河建设问题发放整改通知书,逐一落实责任并督查整改。二是水行政执法有力强化。继续严厉打击非法取用地下水行为,立案查处5家无证非法取水企业,持续形成高压震慑。积极开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和内河码头整治工作,对水土保持领域违法项目和行为完成梳理排查和现场核查工作,对11家混凝土搅拌站企业违规取水进行处理。上半年,共立案查处涉水违法案件11起,结案8起,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24份,处罚款16万元,追缴水资源费25万元,受理各类群众举报、来信来访12起,未发生一起越级举报、行政调解、执法矛盾加剧等情况。三是涉水管理更加严格。继续做好省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相关工作和水资源综合监测,有序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开展滆湖取水量扩容项目协调对接,强化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上半年核查名录全部662个取水工程均已完成系统内核查填报和复核工作。积极融入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持续深化水利部门“放管服”改革。四是水资源服务工作更为有序。加强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上半年开展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和取水许可双随机检查共计36次。加强重点用水户的监管和信息化平台远程管理,强化水规费征收管理和考核,100%按计量收费,足额征收水利规费,上半年共征收水利规费915.45万元,其中水资源费662.3万元、水利工程水费179.8万元、岸线费15.8万元,追缴水利规费25.1万元。五是节水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在“世界水日”、“中国节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进企业开展一系列节水宣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持续抓好节水载体创建工作,上半年完成2家企业省级申报初审,2家市级节水型单位资料对接。做好节水型城市复查、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创建和武进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争创工作,《武进区节水型社会规划》、《武进国家级达标县的工作意见》完成区政府报批,武进区国家级达标县自评估报告初稿已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初审。
4、备汛御灾工作扎实开展。立足于早,立足于实,立足于细,向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强化落实备汛御灾各项工作:一是汛前大检查全方位开展。先后组织开展各责任单位自查、会同区应急管理局复查、重点工程督查等3个轮次的汛前检查,共确定各类险工隐患65处,目前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正在组织落实整改,截至5月底,65处险工隐患已完成整改40处,6月中旬完成1处,落实好应急措施的22处,采取临时度汛措施的2处;此外,针对2018年汛期出现的纺织学院西门、夏城路与长安路交叉口、广电路与花园街交叉口等10处积水点进行了系统的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9处积水点改造工作,地铁站台处积水处已与轨道办对接,要求其汛期必须采取应急排水措施。二是明确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和预案修订。明确水利系统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并落实到具体人员;落实全区小型塘坝、堤防、站闸责任人体系,目前区域内所有河湖圩堤、排灌站和防洪闸等水利工程均落实管护单位,由专人看护运行,确保汛期运行正常;在推进新孟河延伸拓浚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督促落实安全度汛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人员,并建立安全度汛责任清单,与参建单位签订了防汛责任状和安全责任状。同时对正在施工的苏锡常南部通道、常宜高速南延段等涉水重点工程也均要求建设主体编制了度汛预案。三是物资队伍储备全面落实。2019年,全区共存储袋类129.41万只,桩木87.17立方,毛竹3720支,铁丝4680公斤,土工布9.51万平米,救生衣2763件,钢管109.15吨,铁铲1750把,移动机泵587台套,全区储存的物资设备超过了下达的任务。全区各防汛责任单位成立防汛抢险队242支,5860人,其中:抗旱排涝总队与武进天龙设备安装工程公司、武进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常州市奔牛港务等9家企业签订了工程抢险外包协议,共有专业抢险人员260余人,配备吊车、挖掘机等设备。7个镇(街道)成立7支社会化抢险队伍,194人。对每支队伍均进行登记造册,结合实际开展防汛抢险技能培训。四是防汛决策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对11座水文测站14个测点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同时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水雨情、灾情及调度命令上传下达渠道,提高信息掌握、整理、上报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
二、下半年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四大目标任务
下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优化结构,集中人力、物力、智力,全力抓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和“三河”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提升工作,提升涉水管理水平,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动武进水利事业更上新台阶。
1、全力以赴确保安全稳妥度汛。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今年气象年景偏差这一现实,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全面深化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一是强化落实各项防汛工作制度。在汛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和领导带班制度,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整合防汛防旱职责,按照新的防汛防旱体制机制,切实做好防汛防旱应对工作。二是抓好防汛硬件保障。督促加快在建度汛工程的完工投运,督促落实好尚未完成的险工隐患和易涝区域整改,督促加大人员、物资储备力度,督促重点在建水利工程强化应急演练,做好未雨绸缪。三是科学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好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平台,完善水利工程调度决策系统,确保联系畅通、调度及时、指挥有力。加强巡查,密切监控关键部位工况,在极端天气、高水位、超负荷运行时,增加巡查人员和频次,保证安全运行。四是统筹防汛防旱和水生态调度。统筹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工作,努力实现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等多目标共赢。
2、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年度目标任务。一是重点攻坚“三河”工程建设。全速推进新沟河尾工施工,加快建设永安河绿化景观节点和水生态涵养工程,全面实施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推进南延段、太滆运河、漕桥河等河道及沿河桥梁建设工程,集中兵力重点攻坚,确保年度计划顺利完成。通过聚焦流域性及区域性重点骨干河道治理,疏通长江与太湖的过水通道,全面提升河湖行洪蓄洪及自净能力,为太湖流域防洪保安和水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二是加力实施水环境焕颜工程。以河长制、263专项行动以及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为抓手,实施沿线集镇污水管网工程、黑臭河道整治工程、沿线村庄、企业接管和排水片区达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改造工程、老旧管网修复工程、区级河道湟里河、武南河等河道清淤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有力促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进一步推动生态河湖建设。在上半年形成的初步成效上,继续以完善机制、压实责任为抓手,力争年内形成权责清晰、运转流畅、推进有力的工作局面。一是落实规划研究顶层设计。在完成全区防洪除涝与骨干水系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结合河道确权划界工作,研究和探索编制河道蓝线专项规划,在进一步明确河道规划中心线、河口线、管理范围控制线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立足城市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同步考虑临河景观、亲水设施、休闲场所等功能,促进河道管理进一步规范、有效,不断优化涉水空间复合利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二是扎实开展生态河湖建设系列行动。按照省水利厅提出的生态河道建设计划,通过河道疏浚、沟通水系、整治岸坡、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逐步实施全区生态河道建设。根据半夜浜整治经验,联合多部门开展城区河道清源行动,通过巡查、约谈、媒体曝光、执法等管理措施,推进各类污染源主体对其自身污染源的整改。以河湖“两违”“三乱”专项治理行动为抓手,梳理河道“盆”和“水”的关系,力争消除一批历史性和典型性“两违”“三乱”问题,着力提升河道管理核心能力。对中心城区主要河道的排口,根据调查结果建立“一口一档”,设立“一口一牌”,坚决杜绝晴天排水现象以及管网偷倒行为发生。不断深化活水规划研究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城区活水调度举措,使生态活水效益最大程度服务水环境提升。三是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河长履职和全民参与,重点开展公众宣传和群众监督工作,引导群众参与和关心河长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宣传推广方式,力求更接地气、更有灵气;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在河长公示牌增设河道信息举报监督二维码,做到政府、社会双重发力;进一步增进企业河长工作实效,重点发掘、引导一批企业家积极投身治水护水实践,努力打造企业河长的武进样板;进一步探索与网格化工作的结合,将河长制工作向村塘沟浜等小微水体延伸,解决好人民群众房前屋后“最后一百米”的水环境问题。
4、确保涉水管理成效更加显著。坚持向管理创新提升要成效。一是提升供排水管理。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主动作为,加强供排水管理。供水方面加快全区供水规划修编,切实做好滆湖备用水源地的长效管理与保护,加强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加快推动礼河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健全完善供水特许经营监管体系。排水方面加大行业考核,推动全区管网一体化运行管理,加快污水处理工程PPP工作进度。二是强化水政管理。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进一步强化“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和年度目标工作落实,推动水资源管理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全社会协调管理转变。同时根据区域企业的用水、取水、排水等情况,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量质双控。落实国家、省、市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夯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落实、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管理和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等环节工作。三是推动执法延伸。将传统的河湖保护管理执法向供排水执法有效延伸,强化排水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和联动,促进事前研判和事中事后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违规排水行为。继续深化“两法衔接”工作,定期与公检法召开案件通报会,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证据衔接、案情研判,依法保障水资源和水环境。四是开展节水创建。以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为目标,扎实开展节水规划修编、自评估报告、实施方案编制、社会宣传发动、资料台账准备等基础工作,争取高标准达成创建计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