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区人社系统紧扣“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决胜年”的发展主题,以“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为工作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抓好保障改善民生和服务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落实,不断推动全区人社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武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聚力富民增收,推动就业创业高质量
2019年,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区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有进。新增就业岗位11.4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2%,扶持创业5045人,创业带动就业2.6万人。一是惠民举措不断升级。相继出台《武进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办法》《武进区创业扶持资金申领办法》等一系列惠企惠民政策,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开展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开发公益性岗位816个,新增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974人,城乡就业困难对象人员就业再就业1935人。开展稳岗补贴返还工作,为542家企业发放补贴资金2730万元。完善就业服务全能经办流程,五大类业务实现一窗通办。举办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培训暨武进人才政策推介会,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举办“武进区优秀农民工”暨“武进区关爱农民工示范单位”评选活动,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和尊重农民工的社会氛围。二是智慧就业不断推进。招聘服务持续发力,举办“公共就业新春招聘月”、“智汇武进校园巡回招聘会”、乡镇招聘会、赴外招聘会等各类招聘会近220场次,全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万余个。举办第八届长三角(武进)校企人才交流洽谈会,与西安17所高校建立人才合作联盟关系。网络招聘提档升级,全新上线就业服务网络招聘系统,优化网上招聘功能,全程实现智能化“指尖就业”。“武进人力资源网”注册企业会员1.2万余家,个人会员8.9万余人,网站微信粉丝4.2万余人。三是创新动能不断释放。扩大创业政策宣传,深入各类创业载体和高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强化创业载体建设,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新增省级创业示范基地2家,市级创业基地2家、区级大学生创业园2家。指导63个社区(村)、5个街道(乡镇)和1个园区参加第三批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园区创建工作。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先后在武汉、西安开展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征集优秀创业项目212个。举办武汉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引进洽谈会,8个创业项目与我区创业载体签订意向合作书。开展“创业标兵”评选等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四是职业培训不断完善。加强培训力度,开展“送培训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141期,培训人员6162人。注重培育成效,组织参与市级高技能人才项目评选,1人获评省双创高技能人才,1家企业获评市级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家企业获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4家工作室获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名技师获评市级首席技师。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举办2019年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班,3个班次招收学员共计74名。完善网络职业技能培训监管流程,丰富网络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和课程内容,覆盖10个工种,惠及1千余人。举办10场“技行武进”职业技能大赛,吸引2千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充分展现武进工匠风采。
(二)聚力体系健全,推动社会保障高质量
2019年,瞄准“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目标,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增强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基础养老金由250元/人·月提高到270元/人·月,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由390元/人·月提高到410元/人·月,被征地农民第四年龄段人员保养金统一提高至850元/人·月。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五连增。二是保障范围持续扩大。扎实推进全民参保工作计划,社保扩面超额完成,养老、工伤、失业等主要险种分别净增3.64万人、3.25万人、3.24万人,全区养老、失业、工伤等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47.3万人、40.4万人、40.95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8.82%。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体平衡、收大于支的良好态势得以保持,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持续扩大,跨省异地联网结算医院数量增至2.5万家,办理新增异地就医人员1793人。三是保障制度更趋健全。降费新政落实到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19%降至16%,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缴费费率由8%降至7.5%,继续执行失业保险费率和工伤保险费率降低政策,全力减轻企业负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落地见效,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征缴率达100%。社保费征管职责划转平稳过渡,数据交接、业务培训等工作顺利完成。四是监管举措持续发力。全民参保核查高效完成,核查企业263户。实地稽核企业社保80户,严防重复享受待遇、冒名顶替、恶意骗保等违法行为。全面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基金专项审计、内部控制评估、风险防控检查、监管软件应用、监管制度建设等方式,确保基金监管无盲区、不留死角。
(三)聚力智力引领,推动人才培育高质量
2019年,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聚集武进。全区新增各类人才1.21万名,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6万人,每万人人才拥有量超270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855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15万人。一是打造项目引才“助推器”。“武进英才”计划统揽人才发展。组织开展第十一、十二批“龙城英才(武进英才)”计划项目面谈评估活动,成功引进领军人才团队74个。组织“武进英才”计划济南、贵州推介会,邀请近百名当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参会对接洽谈。编制全区海内外招才引智计划,发布《全区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印《携手武进一起飞》宣传册,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推介武进人才环境。项目申报增强人才粘性,动员、组织33名领军人才申报省“双创计划”,9名创业类和1名高技能类成功入选;30名高端人才申报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6人入选;推荐3家企业成功入围常州市优秀领军人才创业企业资助,获奖励125万元。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着力优化引才育才机制,全年新建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7家(含分站),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截止2019年底,全区设站单位累计已招收进站博士后73名,目前在站41名。二是铸就人才兴业“磁力场”。以“武进英才”为统揽的政策体系,从政策、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人才发展新政,进一步完善“店小二”式服务体系,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全区1459名高层次紧缺人才和34个项目发放人才开发资金超过2300万元,为54名领军人才兑现区级创业扶持资金3939万元,为5名领军人才争取市级创业扶持资金191万元。做精重点企业人才服务,一对一挂钩联系我区列入市十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宣传人才政策,解答人才疑惑。举办各类高层次人才活动78场,打造人才沟通交流平台。强化品牌“磁性”。深化武进英才“荣誉工程”品牌,为获得武进英才荣誉卡的高端人才和企业家提供子女入学、医疗健康、文体休闲、安居养老等9大类27项高质量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品牌影响力。三是构建高效服务“快车道”。“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经办质量再提升。不断梳理、优化办事流程,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方便外籍人员办理来华工作许可证,办理工作许可1441人次。专技人才职称评审再优化。受理各类专业初级职称申报3000余人,各专业中高级申报1500余人次。放开公办学校编外教师申报条件,818名教师首次取得职称,打通职称晋升渠道,促进教师队伍稳定。
(四)聚力严谨科学,推动人事管理高质量
2019年,坚持科学规范、阳光公正,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创新活力,推动机关事业单位效能建设不断提升。一是积极配合开展机构改革工作。配合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及时做好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工作,整建制划转机关在职工作人员148人,机关离退休人员129人,根据部分职能划转转隶人员41人。拟定事业单位改革人员流动方案,保障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扎实推进。二是推动人事管理科学规范。建立事业单位常态化岗位管理和聘用工作机制,严格把控岗位晋升和人员流动,岗位晋升1820人次,工作调动38人,辞职解聘27人。严格人事公开招聘,组织事业单位招聘11场次,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备案制人员共计1190人。盘活人力资源配置,开展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调,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2名,事业单位选调打破单位性质限定,深受选调单位和人员双向满意。加快高素质工勤技能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工勤技能岗位技师和高级技师申报,确定符合高级技师条件4人,技师条件35人。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863人。建立岗位编制统筹管理、能上能下机制,实施教育、卫健系统备案制和在编在岗人员全员竞聘。完善人事管理系统,将全区554名备案制教师纳入人事编制信息系统管理。
(五)聚力和谐稳定,推动劳动关系高质量
2019年,重点加强劳动关系综合治理,着力化解各类劳资纠纷,推进劳资双方共守规则、共同成长、共享成果,全力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浓厚氛围。一是行政执法严格有力。开展主动监察、书面审查、专项执法、“双随机”检查、根治夏季欠薪、治欠保支等专项行动。受理投诉举报1149件,出具限改指令146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2起,移送公安机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15起,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14起。二是调解仲裁依法有序。劳动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455件,处理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433件。加强乡镇巡回仲裁庭标准化建设,扩大基层巡回庭的受案范围,办理劳动仲裁案件699件。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有力维护基层和区级层面稳定,受理劳动争议调解案件5432件。认定工伤5003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12次,受理工伤等级、护理程度鉴定等4073人次。三是用工指导全面有效。加强企业劳动关系诊断,对全区16家企业开展劳动关系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用工风险。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指导,对全区86家企业展开薪酬调查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查,组织12家样本企业进行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工作的填报工作,引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区预防劳动争议协会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法律法规培训50场次,参训人员1.5万人,有效提升企业依法用工意识。扎实推进集体合同网上审查,不断扩大各类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审查各类集体合同3639份。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接待群众咨询5000余人。
(六)聚力效能提升,推动人社服务高质量
2019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和作风,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深推“互联网+人社”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一是便民渠道进一步拓宽。常武金保系统一体化成功上线,实现全市范围内同人同城同库同服务,打通人社业务“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腿”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参与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实现人社系统与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有效对接,群众办件数、电子证照办件数、在线办理数居全区前列。社保卡业务实现全流程不见面办理,应用不断拓展,新增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新就业大学生住房补贴、新增养老保险待遇及事业保险待遇等社保卡发放功能。“武进人社”微信订阅号功能不断增强,部分人社业务在线查询、打印一键完成。二是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新增社保卡应制尽制,新增制卡6.11万张、激活11.34万笔,406名参保人员在人社微网厅办理制卡申请服务。深化“全能经办”服务模式,实施人社窗口服务优化行动,窗口满意率稳步提升。基层平台提档升级,推进30项业务在基层人社所常规经办,基层人社平台年经办量超80万件。认真完成21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推动档案电子精细化管理,收集、归档各类材料1.5万份,整理人事档案3.2万份,电子化扫描60万幅。压实“阳光扶贫”人社责任,进一步筑牢民生底线。三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一学习两整治”活动,紧扣工作目标,做细规定动作,做精自选动作,全力把主题教育和活动成果转化为扎实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实际举措。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围绕人社部门职能,确保人社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专项整治不留死角。狠抓行风建设,大力开展全区人社系统窗口业务技能比武练兵活动,掀起“练兵比武强技能人社服务树新风”新高潮,在全市人社系统窗口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启动干部职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功创建2016-2018年度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就业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人社系统2018-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举办爱心扶春苗、党员义工365活动、人社大讲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