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武进农民研发全省首个“育秧机器人”
发布日期: 2020-05-27    来源:武进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三夏大忙开始,位于洛阳镇的金种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玉祥却有点“闲”。合作社里,一台秧苗输送机正在运转,工人们将空育秧盘放置在传送带上,不一会儿,机器另一端播好种的秧盘就顺着传送带滑了出来。流水线的尽头,一台红色的育秧码垛机器人正在运转,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抓取秧盘,放入指定位置。堆到一定量时,黄玉祥会运走这些秧盘,机器人开始新一轮操作。“这是全省首个‘育秧机器人’,可以节省70%的劳动力,让育秧变得很轻松。”黄玉祥说。

以前育秧流水线作业包括放秧盘、放营养土、覆土、加稻种、叠码、供应秧盘等,每个环节需要1~2个人。以码垛为例,秧盘每5秒钟传输一个,每3个秧盘垒成一摞,意味着工人每15秒就要搬运一次,每天重复10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请来的工人没几天就吃不消了。”黄玉祥说。

“谁说农民就要干脏活累活。”黄玉祥打定主意,研发机器人,改变工作环境,解放劳动力。

作为农业界的“爱迪生”,黄玉祥堪称“发明大王”。2013年,他开创了硬地喷灌集中育秧供秧,不受自然条件影响,比传统育秧方式提前7天,在全国无偿推广;5年前全国首创葡萄架下育绿秧,落谷后的秧盘放在葡萄田里,葡萄喷灌后滴下来的水用于秧苗灌溉;为方便、快速地搬运秧盘至葡萄田,他自制了秧苗自动输送机,以往5000盘秧苗下田要15个工人忙碌一上午,现在只要7~8个工人花2小时就能完成,劳动强度减轻了很多。

两年前,黄玉祥开始谋划将半自动的育秧流水线改造成全自动,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习编程。他通过研发制造各种辅助配套机械,添加上土机、码垛机、叠盘机等,用编程语言改造了育秧流水线。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不断调试数据,机器人于5月投入运转。

黄玉祥介绍,机器人配合育秧播种流水线进行育秧作业,由起初的至少需要9个人减少到3个人,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工,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现在,只需一个人放秧盘,一个人看机器,包括加基质肥和覆土、稻种,还有一个人看码垛机,繁重的体力活变轻松了。”

当前,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都已准备育秧工作,面对农忙中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大家纷纷向黄玉祥“取经”。“不多读书,不学编程,当不了新时代农民。”黄玉祥说,他要改变大家对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出一份力。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