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一、做好水质调控
鱼儿离不开水。我国池塘养殖主要经验“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密、轮、防、管”)中的第一个管理内容就是“水”。“水”指的是养鱼的池塘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池塘面积和水深、土质、周围环境等,必须适合鱼类正常生活和生长的要求,达到健康养殖。在开春季节,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
(1)及时调水: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长江中游地区高密度屯鱼池塘特别要及时保持水位。春季海带、裙带菜等藻类正处于快速生长期,随着长度和宽度的不断增加,个体之间相互遮光和阻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及时调整水层。工厂化养殖春季升温期注意控制养殖池升温速率,检查源水处理一级或多级沙滤处理效果。海水网箱养殖春季应对海域水质环境进行取样调查,以决定是否继续在原海域进行养殖生产或根据调查结果调整网箱布局、确定养殖密度等。
(2)及时增氧:南方地区一旦养殖就需要较早架设增氧机。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高密度屯鱼池塘,适时增氧尤其重要。多数情况下,北方地区渔农在五六月份池塘有明显缺氧迹象时才架设,这样有风险,特别是高产池塘,也应提早到四月份架设增氧机。
(3)及时施肥: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好。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不在阴天、雨天施肥。
二、做好放养种苗
放养种苗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是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鱼种,这是春节生产的关键所在。
(1)适时放种:工厂化、池塘、网箱养殖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
(2)选择良种:选择健康活泼的优质苗种放养。方池塘放养苗种时,特别注意塘内生物饵料的培养,注意有机肥的用量,避免浪费。
(3)合理密度:不同养殖系统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发生因密度引发的胁迫性疾病。不同品种苗种投放密度不同,但总的原则是尽量降低养殖密度,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每平方米不超过700尾,传统 土池养殖密度不超过3万尾/亩;对虾病害发生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室外池塘养殖投苗时间南方应在4月以后,北方应在5月以后。双壳 贝类附着后的贝苗移至池塘或海区进行种间培育,注意保苗袋的孔径 选择及放养密度。鲍苗放养密度为40-50粒/笼。
三、做好饲料投喂
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鱼虾蟹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虾蟹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低温期和高温期不宜投喂过多的饲料防止水质发生变化;及时检测池底水质指标,预防饲料对水质的影响。
(1)正常情况:大宗鱼类大部分地区由于越冬期间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如鱼粉、鱼油含量稍高一点,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经过越冬的特色鱼类罗非鱼等,可在饲料中添加干酪乳杆菌帮助消化吸收。特色鱼类鳜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刚开始出膜的鲮鱼苗、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投喂饵料鱼要注意饵料鱼的消毒。
(2)应急情况: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近期很多养殖企业缺乏水产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或者水生动物饥饿。应急情况,可以使用一些饲料原料,如鱼粉、饼粕类等,可利用小型饲料机或者绞肉机作适当加工,直接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鱼体健康造成过度影响。疫情后,应尽快补救,通过使用高品质饲料,提高鱼类生长速度,保障生产。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20%~50%投喂量。
四、做好水产品保健
成鱼养殖阶段,仍然坚持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相结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原则。
(1)春季生态预防:鱼类养殖池塘15-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亩水面用生石灰20-25kg。每半月使用一次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选用弱氧化型的改底产品,在食场及其周围每半月改底一次,防止底臭和缺氧。虾蟹养殖用水进入池塘前需要进行二级消毒沉淀处理,防止外源病原进入养殖池;每天检测虾蟹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防止低氧、氨氮、亚硝氮、高或低pH、硫化物等产生;及时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调控水质;采用虾-鱼轮作共作、虾蟹-植物轮作共作生态养殖模式。春季海带、裙带菜等藻类养成期间的主要病害有绿烂、卷曲等,多数是由于光照、盐度等变化导致的生理性病害,防治方法包括降低养殖密度,调节养殖水层等。
(2)春季药物防治:一旦发病,需要在精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特别要注意春季的水霉病、寄生虫病(纤毛虫类和单殖吸虫类)、细菌性败血症等病的预防和爆发。病毒性鱼虾蟹疾病的防控主要注重前期选择没有携带主要疾病病原的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