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武进水产越冬初春季生产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 2020-01-22    来源: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目前武进地区水产养殖动物已进入越冬状态,由于冬季水温较低,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流行性病害,不少养殖户因此放松了对塘口的管理,或者在引种等过程中不加注意,导致个别塘口冬季大量死鱼或者开春病害频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结合武进地区生产实际,对近年来越冬及初春期常见水产养殖疾病及其防控方法进行介绍,供广大从业人员参考。

一、冬季冻伤

发生情况:苏南地区大部分养殖鱼类属于温水性鱼类,当池塘水温下降到1℃时,鱼类开始进入麻痹状态,当水温降低到零下3℃时,大多数鱼类会造成冻伤直至死亡。该类疾病主要发生在水位较低、又突遇强冷空气的池塘。

解决对策: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低温来临前及时加注外源水,将池塘水位提高至少至1.5米以上,但要注意加注外源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如一次性加水过多,会导致池塘水温变化过快,引起鱼类应激性反应,低温到来后反而加剧死亡。

二、冬季缺氧

发生情况:冬季水体微生物光合作用较弱,池塘溶氧性较差。遇极度低温天气池面结冰,尤其是高密度囤鱼的小面积池塘,容易造成冬季鱼类缺氧,严重的导致大批量死亡。

解决对策:首先严格控制囤鱼密度,一般不要超过600kg每亩每米。其次,需要预防池面结冰。在极寒天气,可以在晚上将叶轮式增氧机或其他推水设备开启,让水面保持流动而无法结冰。对于已经结冰的池塘,可将沿池梗四周3米内的冰面凿破,确保氧气能够进入水中。同时还要预备化学增氧剂,一旦发现鱼类缺氧上浮,及时撒用增氧剂救急。

三、冬季药残慢性中毒

发生情况:越冬期间,部分养殖塘口尤其是深水塘,草鱼、青鱼等中下层鱼类出现在水面上层异常游动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批量死亡,甚至延续整个冬天。死亡的鱼类偶尔体表和内脏器官伴有少量点状出血,肝脏呈肿大状。一般无法分离到优势致病菌株。养殖户经常会误认为被投毒了。

原因分析:如果出现以上类似现象,建议调查养殖户入冬前用药记录,一般是杀虫、杀菌类药物(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类药物尤为常见)使用时间较晚,使用时水温较低,或者是超剂量使用,造成大量药物残留在池塘底部,无法及时分解,在越冬期间对中下层鱼类造成毒害作用。

解决对策:入冬前,在10月上、中旬选择晴好高温天气,提前使用杀虫、杀菌药物各1次,然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降低11月往后病原微生物感染几率。低水温情况下,坚决不使用药物杀虫。如果已出现中毒迹象,及时抽取底层水进行换水,如无法缓解,建议将鱼换塘养殖或者及早售卖。

四、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多种疾病

发生情况:冬季经长途运输或多次翻塘的鱼类(尤其是用于垂钓的成鱼),在开春后(3-4月)发生大批量死亡。死亡鱼类主要表现出水霉、表皮溃疡、竖鳞、赤皮、烂鳃、细菌性出血等多种病症,可以从病鱼体内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致病菌株。

原因分析:出现以上症状可重点调查养殖户发病养殖品种的运输与翻塘记录。一般是由养殖品种在捕捞、长途运输、下塘过程中,鱼体机械性损伤。同时,由于冬季鱼类不进食,经过整冬消耗,身体免疫力大大下降,进而导致水温上升后被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各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并发症。

解决对策:1、放养时建议就近选择放养对象,尽量避免超过3小时的长途运输。2、放养对象要选择经过拉网锻炼捕捞的,尤其不能选择干塘捕捞的。干塘捕捞对鱼的体表损伤程度大,容易造成后续微生物感染大量死亡。3、选择合适的运输季节。如果是长途运输,建议选择在池塘水温达到10-12℃的初春为宜,运回下塘后经适当调整即准备开食。4、养殖对象经长途运输后,不宜马上用氯化钠或高锰酸钾浸泡消毒,因为养殖户经常用量把握不好,容易导致鱼类应激反应加重死亡。一般建议鱼种下塘后2-3天,待适应池塘环境后,用硫醚杀星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并帮助鱼体收敛体表伤口,预防水霉病及一系列细菌病。5、提早开食。在水温达到12℃以上即隔天少量投饲。这阶段大概维持有10天左右(根据每年天气情况有所变化),可能会有少量饲料浪费,但这样可以尽快帮助经越冬消耗的鱼类补充有效能量,从而增加鱼体免疫抵抗能力。6、开春保持良好池塘水质,良好的藻相与菌相会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减少致病菌与鱼体的接触,降低发病几率。7、如果已经暴发疾病,除提早开食外,可用8%溴氯海因0.2-0.3ppm全池泼洒消毒,开食正常后,再内服抗生素药物一个疗程,抗生素种类的选择根据药敏试验确定。及时捞取塘内死鱼。

五、池塘环境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及并发症

发生情况:3-4月在水温达到12-25℃时,是寄生虫疾病的第一个高发期。常见寄生虫有斜管虫、车轮虫、锚头蚤、纤毛虫等。同时还会伴有细菌性鳃出血、烂鳃、细菌性烂尾等症状。

原因分析:此类病害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养殖池塘水体生态环境较差,塘内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过高,另一方面鱼种放养密度过大,同时刚开春鱼类开食不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导致。寄生虫感染后,对鱼体体表和鳃等表面造成破坏,进而引发多种细菌性感染,出现烂鳃、烂尾、体表出血等症状。

解决对策:此类疾病生态防治是关键。开春后要尽力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池塘水色控制在黄绿色、油青色、茶褐色为佳,确保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25cm以上,透明度过大可采取施肥或补充单胞藻素的方法降低,过小可采取换水、使用净水剂的方法。PH控制在6.5-7.5之间,过低用生石灰,过高则加注新水,或使用超能菌等有益微生物。另外,水温达12℃以上后,每20天使用一次有益微生物制剂、强氧化性改水剂调水,建立优势藻相,并确保分子氨低于0.3mg/L,亚硝酸盐低于0.1mg/L。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水体环境很好,要尽量减少杀虫、杀菌药物的使用,避免破坏藻相菌相平衡。如果已经发生病害,杀虫药物使用时机也很重要,一般镜检时20倍镜同一视野下达到10个以上寄生虫时再使用。而且杀虫药物不能用作预防,否则只会增加寄生虫的抗性,以后再想杀就更难了。常见寄生虫病杀灭方法如下:斜管虫、车轮虫病,使用40%的甲醛溶液,按20-30ml/立方水体用量全池泼洒,或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0.5:0.2g/立方水体用量化水全池泼洒;锚头蚤病,使用90%晶体敌百虫,0.3-0.5g/立方水体用量全池泼洒;固着类纤毛虫病,使用硫酸锌溶液3mg/立方水体用量全池泼洒。如果伴有细菌性并发症的,需遵循先杀虫,再杀菌,最后调水的原则,同时内服抗生素。外用药每个步骤间隔2天左右。杀菌药物可选择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溴氯海因、戊二醛等,优先考虑二氧化氯和碘制剂。抗生素种类则通过药敏试验确定。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