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 提质增效
助推武进绿建事业高质量发展
——绿建区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武进“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的决胜之年,也是绿建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半年来,绿建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的目标,深化“一核引领、全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全面做好示范引领和产业集聚,不断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各项工作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品牌提升,彰显绿建发展鲜明特色。绿建区围绕“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以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特色亮点为支撑,强化品牌建设,不断擦亮“绿色建筑看武进”的金字招牌。一是突出示范引领显成效。绿建区高标准编制核心区建设标准,打造高品质示范区,将3平方公里打造为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海绵城市的精美展示区,全力推进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群众认可度高、舒适实用的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串起武进区绿色建筑的珍珠项链。新城金樾、美的国宾府、淹城中学体育馆等一批绿色建筑项目将于今年竣工,全面展示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的现实模样,让老百姓对绿色建筑有更多获得感。2019年全区通过方案审查的绿色建筑项目总面积约170万平米,其中二星级以上9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审查海绵城市专项方案项目11个,涉及地块用地总面积约95万平米,推广效应显著。上半年,武进区顺利通过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评估,标志着武进成功创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武进区三年内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410万平米,创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7个、示范项目5个,超额完成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指标。二是创新线上展示搭平台。绿建区着力打造好三大线上平台,为全省全国提供标杆级展示窗口。绿色建筑运维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BIM轻量化、互联网、物联网、自动化控制、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建筑以最绿色、最生态的方式运行。装配式建筑信息平台的建设,规范了全区装配式建筑市场,加强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供需双方信息对接。海绵城市监测平台运用于海绵城市示范区进行海绵城市监测,以目标为导向,结合区域内绿色建筑特色,系统性的开展水资源利用、水生态提升、水环境改善等海绵城市技术指标的监测及研究。三是推动中外合作新突破。绿建区积极加强与工信部国际经济合作中心的对接,深化在绿色建筑领域相关产业的中外合作。成功与江苏英格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中英合作创新中心,借鉴欧洲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材料科技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为英方企业在常武地区拓展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中芬绿色创新中心,打造立足绿建区、面向江苏省、辐射全国的中芬绿色技术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与芬兰、爱沙尼亚等北欧国家的绿建合作项目落户绿建区。绿建区先后举办了“首届欧洲前沿科技推介交流会”、“2019年中英合作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项目交流会”等具有影响力的中外合作活动。
(二)提质增效,培育绿建发展新动能。2019年,园区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围绕建设高品质科技型园区的总目标,奋力拼搏,不断提升园区运营质效。一是园区实力稳步提升。绿建区立足于园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依托全区绿色建筑产业的宏大规模,围绕产业链的延伸、补强,紧盯龙头、聚焦关键,全力攻坚一批“总部型、基地型”企业和项目,上半年,中节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技园、联东U谷常州企业港、常州建筑材料研究所总部基地等一批总投资超亿元大型项目落地绿建区。同时,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检测设备项目、JDCC总部基地、中盈远大研究院、中民筑友华东总部,新型建材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建筑总部经济项目等一批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亮点项目达成落户意向,为下一步园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在科学梳理分析园区现有产业链的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绿建区坚持“固强补弱、有的放矢”的招商思路,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绿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预计引进企业60家,其中,科研类企业10家;设计类企业4家;商贸服务类企业30家,进一步完善了涵盖绿建科技研发、绿色建筑设计、绿色企业总部、绿色商贸服务、绿色检测认证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二是亩均产值屡创新高。绿建区依托品牌优势和载体资源,以亩均效益为考量,提升项目“含金量”,在亩均产值上打造园区影响力。上半年预计园区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入库税收力争达到1亿人民币。其中维绿大厦出租率达到83%,销售收入超8亿元,入库税收2500万;标准厂房出租率达到65%,销售收入4亿元,入库税收1300万。此外,通过项目申报、开展产业化培训、共享汽车租赁等,实现新业务效益超155万元。三是产业规模再上台阶。继续充实武进绿色建筑产业企业信息库,上半年新增入库企业15家,涵盖了绿色建材、绿色装备、施工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科技服务、新能源等领域,优化了集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区绿色建筑规模以上企业达418家,半年度总产值超380亿元,同比增幅超7%。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规模以上成员企业超10家,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创新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全国领先绿色建筑龙头企业,包括长海股份、英特曼电工、顺风光电、中盈高科4家上市企业。绿色建筑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四是有力助推企业发展。紧扣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帮助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金、培训、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江苏美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企业上云”三星级企业;绿和、诺森等企业成功列入常州市“三位一体”企业库;格域、伟宏动力等项目荣获2019年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入围奖。绿建区成功举办“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培训会、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解读培训会等活动10余场,切实发挥好全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五是平台合作集聚能量。绿建区围绕“聚焦高端人才、打造高端平台、发展高端产业”,通过引进高端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团队,为推动绿建产业内涵式发展和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民筑友华东新材料研究院作为重大平台共建类项目入驻,为创新技术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生产力对接、创新成果同资本对接搭建广阔的平台。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上海)中心常州基地揭牌投运,通过深入开展控排企业、核查机构和政府管理人员等多层次的碳交易能力建设和培训,积极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全国碳市场的顺利启动和有序运行贡献力量。
(三)精细管理,多措并举凝聚发展合力。绿建区结合园区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助推高质量的发展。一是深化内部管理。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上半年修订并完善了《绿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金审批制度及流程》《绿建区公共资源交易站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会议制度、信息报送相关要求的通知》等,不断推动内部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二是强化服务质量。绿建区继续发扬“店小二”精神,创新开展“三帮”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难题;做好产学研对接、产值统计,关注企业发展,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为企业争取政策资源;梳理和优化企业服务流程,完善招商运营一体化机制,做好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效率;强化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日常巡查和交叉检查,不断提升后勤保障水平。三是加强党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统一日活动”。持续认真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组织企业支部与银行、税务部门开展党建共建共联。着力推动学习型单位建设,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下载安装“学习强国”APP,确保在职党员使用率达100%,不断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同时,充分释放工青妇活力,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缅怀革命烈士、弘扬革命精神”清明祭扫活动、“精细管理,美丽乡村”义务劳动等群团活动10余场,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半年来,绿建区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进取求实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一是招商模式还有待创新。园区的招商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四新经济”起色不大,大院大所招引还有待加强。二是内部管理还不够精准。有些工作推进效率不高,在抓细落小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绿建区将继续深化“一核引领、全区联动”的发展格局,紧盯核心区园区高质量发展一个目标,围绕“品牌提升、质效突破、精细管理”三个重点,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建筑科技集成创新区、绿色生活推广示范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区,让百姓获得更多的绿色红利。
(一)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招商实效。一是坚持招大引优,做强产业链。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龙头的引领带动。通过精准选择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全力招大引强,下半年将针对目前产业链上的高端和薄弱环节,围绕总部经济、生产型服务业,瞄准区域研发销售总部、设计、检测认证领域企业进行招引,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增链补链。发挥好中节能、联东U谷项目载体优势,瞄准绿建领域轻生产、附加值高的节能环保、智慧家居控制系统领域企业开展专题招商,争取一批示范亮点项目落户园区。全年确保引进全年引进各类绿色建筑和泛绿色建筑科技服务业企业不少于100家,龙头企业不少于2家,注册资本2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1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企业不少于10家,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企业不少于20家。二是严格考核机制,激发新动力。积极创新招商考核机制,建立“项目考核节点制、品牌规模评估制、领导小组会办制”。出台“项目有效信息、签订正式合同、开工运营投产”三节点考评办法,加强项目信息研判,引导各招商人员“真招商、招真商”。建立招商人员线上考核平台,主要根据注册资本、投入规模、员工人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展示项目的形象和质效。建立园区招商引资考评领导小组,实行月度例会制度、月通报制度和重点项目信息交办制度,每月通报招引项目实绩,比出差距,传递压力,激发动力。
(二)扎实有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速推进落地项目开工建设,在江苏龙王、行优智能、尚盈期颐三个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节能、联东U谷、立华牧业总部基地等新落地项目的开工建设,在审批上打好时间差,在配套上打足提前量,在矛盾化解上做到快准稳,切实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下半年园区要形成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对下半年新签约注册项目,排定推进计划,紧盯时间节点,安排双周会议专题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入到位,确保签约注册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达效,努力培植新的增长点。
(三)改革创新,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一是坚持招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园区招商模式创新,以效益为导向,强化成本核算,园区载体做好逐一梳理,消减不合理支出,清退低效能企业,成本核算到单一载体,效益优先。在科学梳理分析园区现有产业链的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坚持“固强补弱、有的放矢”的招商思路,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绿建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同时,将招商引资和园区运营服务整合,创新实现招商运营一体化运作、一体化考核。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探索飞地招商模式,争取新模式下招商运营新突破。二是坚持管理模式创新。嫁接科技增效,实施“产业+互联网”项目,打造产业运营平台、智力支撑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优化企业服务,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实施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培育,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完善绿建区产学研云平台功能,产学研云平台要精心运营,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园区通过线上的技术辐射企业,企业通过线下服务反哺园区的良性循环模式。三是坚持中外合作模式创新。认真梳理园区产业情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以全球视野寻求、整合、运用资源,引进国外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重点依托中芬绿色创新中心、中英创新合作中心等平台优势和武进绿建的产业优势,引进欧洲在绿色建筑、智慧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资源。同时,全力推进芬兰项目、LEF展示房项目建设。力争将园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技术合作地、科研成果转化地、招商模式创新地。
(四)精准施策,有效加强内部管理。一是以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接待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机制、内审机制等,全面厘清职责权限、压实各项责任,坚决杜绝相互之间回避矛盾、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确保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同时,强化每个阶段重点工作落实的督查和考核,探索并建立职工线上管理考核平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持续释放“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正向激励效应。二是以严格制度落实为抓手。要统筹好已有制度的贯彻执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要落实到位,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效。财务管理要更规范细致,财务核算上要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加强部门预算,全面梳理规范内部报销制度,细化公司考核,不断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三是以推进队伍建设为关键。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建设一支能力突出、业务精湛、务实高效的员工队伍来实现,不论管理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成为各自岗位的专家。要拓展学习交流方式,创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做优绿建讲坛和鼓励个人自学等方式,推动干部职工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把“想干事、能干事”的自觉变为“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