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全区“五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之年,也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工作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实现六个“高”。
一条主线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线。两个重点即突出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两个重点。六个“高”即:一是实现高效益的农业产业。要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高层次的资源环境。要将绿色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供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三是高品质的种质资源。要紧紧把握种业发展的资源“芯片”,健全资源库(圃)质量标准,创新种质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在水稻育种、畜牧良种培育、特色种质资源上做好文章。四是高标准的农业产品。要继续提升农业产品品质,将优质农产品供给由少数群体向社会大众转变,让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五是高融合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接二连三”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六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大力提升农业服务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吸收更多的高学历青年加入到农业服务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健康、先进理念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动力。
一、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推进一批农业重大项目。跟踪推进好在建农业重大项目,确保各项目按序时推进;再摸排一批建设内容明确、发展方向符合要求的农业重大项目,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聚优势资源,不断提升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二是壮大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全面摸排我区各类农业企业,梳理重点农业企业清单,有计划的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力争新培育2个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重点的培育农业上市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强化股改指导、分层分类帮助企业加快股改。三是打造一批产业融合亮点。继续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跟踪好已成立联合体的发展态势,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平台作用,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观考察,“请进来”专题培训,推进农企对接、银企对接、企业相互合作,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四是培育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以入选常州市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目录的品牌为重点,帮助企业进行“一对一”规划设计,力争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农业品牌;鼓励各类主体创建农产品品牌,支持农业企业申创“三品一标”、“三名”商标、名特优农产品,力争年增“三品”20只,继展率90%以上,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征、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引领“阳湖”果品标准化、科技化、高端化生产;深化立华雪山鸡“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探索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模式;优化“阳湖红”大米品牌培育与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五是发展一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壮大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新业态,以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力争成功申报创意休闲农业类项目1-2个;优化政策扶持方案,引导辖区内新老电商农业企业(镇、村)充分发挥优势,带动产业联动,进行线上销售,力争2019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二、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农业基础。一是推进农业基础提质扩面。继续推进高效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两区”划定,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亩,着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持续发挥水稻育种优势,着力构建地方品种良种资源库,力争新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以上,全面推进省级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完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建设智慧农机管理平台,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建设,打造一批“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区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二是巩固“创安”成果。坚持源头控制,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区级抽检与镇、村速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覆盖面,加快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对接机制;以现有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为中心,以现有各项省、市级地方标准为基础,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促进质量、标准、品牌的有效统一,重点抓好省级优质水稻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不断发掘其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式及技术,力争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标准化生产覆盖我区全部农业产业;以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试点应用为契机,规范完善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实现产品可追溯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追溯体系和可追溯产品的社会认知认同感。三是全面提升农业安全防控能力。扎实开展三大集中防疫行动,重点做好非洲猪瘟阻击防控,探索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政策,进一步强化强制免疫疫苗耳标管理工作;加快以水灭火工程建设速度和管网覆盖面,积极打造一支“一队多用”的森林防火护林员队伍,强化护林防火值班制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力争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火案查处率在70%以上;紧抓有害生物防治,重点做好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扶桑绵粉蚧等外来有害生物防控,重大病虫害测报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继续做好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继续推进农业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分解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完善考核办法,确保我区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一是全面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继续推进生态渔业转型发展,试点推进尾水净化处理示范工程,积极探索“鱼菜原位共生”、“稻鱼循环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在滆湖网围全面拆除后,探索湖区渔业生态开发,实现“人放天养”、以渔养水,改善湖区环境,为全区推广新型绿色水产养殖发展积累经验。继续加强畜禽养殖长效管理,落实监管责任,更新完善畜禽养殖信息系统,指导畜禽养殖产业适度规模发展、标准化养殖。二是全力做好生态重点工作。继续推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按照一村一策的治理思路,优化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推进工程建设,将生活污水治理与村庄环境美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的生态和生活功能;在第一轮绿色农药推广试点基础上,重新制定《绿色农药推广目录》,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认真推进第二轮试点工作,为未来在全区推广积累经验;认真推进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项目,扩面耕地轮作休耕至2.5万亩,谋划2019年小麦轮作休耕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生态常规工作。优化林木结构,完成造林面积6000亩、四旁植树120万株,建设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6个,加大珍贵用材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资源培育力度;筹建蓝藻打捞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蓝藻打捞各环节的联网管理,探索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两个确保”;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市场运作机制,继续探索试点项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现秸秆综合利用链条的市场化运作。四是高标推进生态试点项目建设。紧抓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区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形成一批成熟适用的技术模式,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生态项目申报实施,全力争取上级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应,更好的推进我区生态农业建设。
四、围绕效能提升,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能力。一是继续强化党建和作风建设。进一步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明党建工作责任制,夯实组织基础;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督促局系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引导广大党员加强自学,自觉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继续强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将执法触角延伸到村,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逐步消除执法监管盲点,努力把区农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建设成“省内领先、市内引领”的标杆型执法队伍;大力推广“农业信息化执法系统”、“智慧动监”、“智慧渔业”等平台,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创新执法服务理念,通过“志愿服务结对”的形式,以点对点、面对面服务为要求,引导创建一批规范经营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区农业经营、生产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继续强化“三农”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挑细选组织好培训学员,按期完成全年培训任务,培养一批年轻师资;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持续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管理力度,不断激发局系统年轻干部活力;依托党员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扶贫帮困、尊老、爱幼、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服务惠三农”品牌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