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经开区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5%,远超世界老龄化社会10%的认定标准。如何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实现老有善养?经开区成立以来,努力构建“9073”的养老格局,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上午十点,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来到患者顾云铨家,为他测量血压、血糖,询问近期的饮食、用药。77岁的顾云铨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0多年,需长期护理。9月初,儿子顾立新为他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这也是常州开设的第一张家庭病床。
患者家属 顾立新
人比较僵硬,坐汽车也不方便,到医院都要轮椅推的,(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我想今后不会突然间出现生病或急救,如果有什么问题,我的想法是,医生能早发现。
顾立新说,父亲中风后,自己和母亲达不到专业护理水平。申请家庭病床后,医护人员每周上门一次提供医疗服务,父亲病情稳定,家庭照护也越来越细致了。
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曾益山
肢体锻炼,另外要防止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病情有什么变化,会按照家属的要求,电话和我们先沟通,我们也会根据他的要求,上门再出诊一次。
家庭病床建床费为每次50元,家庭病床巡诊费为每次40元,家庭医生出诊费每次50元。建床对象包括长期保留气管套管等外引流管、造瘘管,全身瘫痪等多类患者,由指定医护人员定期查床、治疗、护理,并在特定病历上记录服务过程。
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医疗管理科科长 裴利军
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如果建立家庭病床的,长期护理保险给予一定的报销,每个月在450元以内的费用我们可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出60%。
长护险政策、家庭病房满足了部分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效提高了医疗、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早在2014年,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开始探索“医养融合”,采取“医疗机构+养老服务”的模式,打通了医疗机构收住养老人员的操作壁垒,在保障基本医疗床位之余,盘活用足现有空余床位,开设“爱心护理院”。
戚墅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任 朱银波
我们有两个病区,三楼主要是以医疗为主,以养老为辅,二楼是爱心护理院,是养老机构,通过医生护理等医疗资源,对他们进行医疗的覆盖。
老人入住“爱心护理院”,作为“养老模式”,由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突发疾病或旧病复发,立刻进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护士对老人进行治疗和专业护理。目前,爱心护理院共有20张床位,已有14位老人入住。
入住老人 徐桂娣(99岁)
住在这里开心的,保姆好啊。
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也满足了群众对健康养老的新需求、新期盼。而“医养深度融合”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模式。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与圩墩公园一墙之隔,因环境好、文体活动多等因素,吸引了不少老人入住,常年入住老人在140人左右。
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入住老人 李惠茹
我住在这里6年了,要选择能够静养的地方,这里有公园,天然的氧吧,所以我主要看环境,设施也好,服务也好,我就决定到这里来了。
近年来,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加强与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戚中心在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常设卫生服务站,入住老人不出门就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戚中心医务人员还定期上门提供巡诊、健康咨询等服务。
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助理 潘苗苗
戚墅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都会来义诊,包括给老人量量血压,测测血糖,还有一些每季度的健康宣教,包括老人平常有什么小毛小病,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也能及时去解决。
此外,横林人民医院、横山桥镇卫生院也分别与各镇敬老院建立了紧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内设医务室作用;辖区内6家医疗机构还深入村(社区),2019年为85个村(社区)65周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巡诊、健康咨询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服务9万多人次。
“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托社区服务居家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近年来,经开区着力放大居家养老基础作用,推进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服务站建设,解决老人“就近养老”的实际需求。
走进戚墅堰街道河苑西村、河苑新村,小区整洁的道路、多样的健身设施让人眼前一亮,每个单元楼都装上了扶手,树下多了休憩座椅。在这住了20多年的居民宋余生对此赞不绝口,她说自从小区整治后,老人们生活更舒适了。
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居民 宋余生
改造以后我们的面貌完全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我们的路是高高低低的水泥地,防盗门铁都锈了,全部改成不锈钢。以前楼道要拿着手电筒天天来回走的,现在我们装了感应灯了。
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环境更好了,享受到的养老服务也更多了。位于河苑社区的戚墅堰街道日间照料中心为附近老人提供健康数据采集、康复训练指导等生活、医疗、保健服务,这种“白天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正逐步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
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党总支书记 恽建美
第三方的管理人员上门,为90岁的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每个月也会及时聘请一些,比如说常州七院或者其他市级医院的专家,来我们社区进行健康咨询健康讲座,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活动。
河苑社区老年人生活的“大变化”得益于经开区推进的老小区整治提升工程“适老化改造”。而在老龄化程度高、独居老人多的东方社区,则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仅送餐服务,就解决了丁堰街道、戚墅堰街道辖区内150多位老人的午餐问题,9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还能享受到政府补贴。
94岁的浦福金行动不便,订餐两年多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风雨无阻送餐上门,不仅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也让子女少了顾虑。
浦福金女儿浦荷凤
本身他也不做饭,是我们烧好来的。(社区)来送餐他也觉得好的,菜也还可以的,天天换,也对他的胃口。
基本养老服务如何实现均等化?经开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机构养老多元化,居家养老智慧化,医养融合立体化。围绕社会福利社会办,经开区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目前已引进无锡净慧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安信颐和(常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分别委托管理横山桥镇省庄敬老院、横林敬老院、戚墅堰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力量的引入,也明确了政府职责定位从“运动员、裁判员、监督员、评价员”转变为“裁判员、监督员”。
经开区社会事业局 副局长 徐鑫
公建民营这块今后的占比应该来说会多一点。目前经开区一共有五家养老机构,一家是纯民办,两家我们准备来推行公建民营,公建民营今后运营化的比例经开区的比例相对来说要高一点。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经开区社会福利中心将重点提升现有医疗服务内涵,形成以“医”向“养”的融合,爱心护理院则要强化养老服务功能,形成以“养”向“医”的融合。在居家养老方面,经开区将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
能够让我们所有的老年人居家就享受到高质效的服务。下一步主要是集中于(医养)如何深度融合,我们也在设想,通过长期照护险的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建立,我们总体来谋划和推进,主要的目标还是让经开区的老年人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421家庭结构”已成为社会主流,社会人力成本与工作负担的普遍加重,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既是社会需求,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围绕老年人的吃、住、医等多方面需求,经开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更加安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