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企业想要发展好,离不开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工人队伍,然而,在智能制造“新气象”不断涌现的武进,“机器换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力量。如何破解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自身努力想办法,不断出实招。
在“常发杯”技能比武大赛现场,近百名员工同台竞技。十分钟一轮的装配环节,让每位参赛选手都忙的不可开交。这中间,就有上个月刚轮换到装配岗位的新员工徐胜。
装配工 徐胜:需要一分多钟就能完成一个产品的组装过程,我们平时干活的时候比较勤奋,也可以给我们一个展现的机会。
徐胜本是铜管车间的一名工人,但是这两年常发制冷实施车间智能化改造工程,原本人头攒动的生产车间,逐渐由高度自动化生产线代替。如今的铜管车间,9台高速盘拉机一分钟能生产将近万米长的铜管,徐胜也从铜管生产线下了岗。
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一分厂厂长 崔培银:我们一开始做铜管,人均产量是35公斤。现在基本上是62公斤左右,基本上有一个翻番的过程,原本一条线有一百四十几个人,但是我们三条线了,现在只有180个人。
机器换人的背后,最让人担忧的便是工人的去路。记者在采访时发现,2017年常发制冷共有1300名员工,经过两年的智能化改造,厂内员工人数不减反增。徐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铜管厂下岗后,公司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装配岗位,定向培养专业技能,现在,他的月平均工资高达一万多。
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朱金良:对于这一部分人,我们会进行一个厂内的分流,对机械化程度相对低一点的分厂,就会有这样的需求,或者其他分厂上了一些新的项目,在没有添置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添加了一些新的产能就会将这部分人流转过去。
机器换人、智能改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但是一大批产业工人的去留也牵动着每个企业的心。厂内流转,岗位量身定制是常发制冷的创新做法,不仅保障了工人权益,激发了工人生产热情,也为企业扩大产能增添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