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作家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个答案,同样属于他们:告别温润缱绻的江南,带着嘱托和向往,一而再、再而三地踏上西域丝路。万里之外的新疆尼勒克,杏林春暖。
他,一而再;她,再而三,因为他们——
万里之外的尼勒克
杏林春暖
一而再
君子一诺重千金
8月6日上午11:06,尼勒克县人民医院的过道上,光线明暗交替。结束看诊的武进人民医院南院骨科主任朱建国匆忙走向手术室,二次援疆的最后一台手术正在等着他。
自7月9日二次入疆以来,朱建国和团队已经完成了30多例高难度手术。最多的一天,连着做了5台手术,站了15个小时。
早在2017年年初,第九批援疆工作组来到尼勒克县时,朱建国担任武进援疆医疗卫生组组长、尼勒克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首例脊椎退变手术治疗、首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首例左膝全人工关节置换术……一年半时间里,朱建国填补了一个又一个当地医疗技术空白。不仅如此,他还创新开展了“组团式”援疆义诊活动,组织医疗队行程1200多公里,开展各类义诊28场,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次。
一年半的援疆结束离开时,朱建国被授予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我离开时就承诺,如果有机会,愿意每年都过来一段时间。”回到武进的朱建国,还经常收到尼勒克的求助信息,他都耐心解答,给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君子一诺重千金。今年7月,朱建国以柔性援疆医生的身份,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见到了热切期盼他的人。
“朱院长,听说您回来了,我一定要来谢谢您!我婆婆的膝盖恢复得非常好,春天都能出去挖野菜了。”刚从外地回来的尼勒克居民刘生新赶到朱建国的诊室,连声道谢。她的婆婆王凤英,正是朱建国实施的尼勒克县医学史上第一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
由于慕名而来的病患实在太多,原本计划8月1日就“封刀”的朱建国,直到援疆行的最后一天还在手术台上。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潘宗林告诉记者:“做完手术通常要观察一周,朱院长原计划1日封刀,7日观察期结束就可以放心走了,但病人实在太多,不得已排到最后一天。”
回程路上的朱建国,还在跟踪尼勒克手术病人的情况。“他们顺利出院,我才能真正放心。”朱建国坦言,他最希望的是过几年再来时,当地医生已经掌握了很好的诊疗技术,“来找我的病人少了,我更开心。”
再而三
割舍不下是牵挂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在“学习强国”平台看到这首《年轻的城》时,援疆医生王丽雯感慨万千。
因为“年轻的城”里,有她的母校。王丽雯是“疆二代”,从小在新疆长大,1990年考入石河子大学,毕业后随父母回到故乡武进工作生活。2011年武进组建第七批援疆工作组,王丽雯成为工作组唯一的女同志。她说:“当时并没有多么高尚的情怀,只是单纯想回到长大的地方看一看,为缺医少药的乡亲做一些事情。”
这个初衷,促成了此后9年间的3次援疆之行。王丽雯告诉记者,第一次援疆就主持新建了尼勒克县武进妇幼保健院,一手打造了规范化的医护流程。“我细致到每一个房间的开关、插座、水龙头的安装都盯着,最后连工地的水电工都认识我了。”现在,走在尼勒克的街道上,偶尔还有当年工地的工人和她打招呼。
去年10月,王丽雯第二次来到尼勒克,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柔性援疆工作。今年年初,她又率队开展儿科组团式医疗援疆,同行的医生走了,她又留了下来。这一留,就多了一份牵挂:维吾尔族小婴儿克拉热木·阿里木江。
一个多月前,克拉热木被送到王丽雯所在的尼勒克县人民医院时,体重仅1公斤,孩子的母亲是个18岁的姑娘,家境贫寒。“这种后期治疗和喂养不当造成孩子奄奄一息的状况,在内地很少见了。”王丽雯回忆起初见襁褓中的克拉热木时,仍然很揪心。所幸,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孩子转危为安。孩子出院前,王丽雯又悄悄支付了2000多元医药费,此后又多次上门看望。
9年,3次援疆,王丽雯逐渐填补当地高危孕产妇和重症新生儿急救空白,并定期开设儿科讲堂。她自己都数不清,从死神手里“抢”下了多少尼勒克孩子。让王丽雯欣慰的是,9年来,尼勒克县新生儿死亡率已从25‰下降至5.6‰,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也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