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作为中国现代化工业重镇,武进历来把工业作为立世之本,工业明星城市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深入人心。当下,武进积极推进从“制造”向“创造”转变,从速度向质量转变,从产品向品牌转变,为塑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助力。
走进恒立液压常州铸造分公司的智能车间,记者看到,一条从德国引进的KW铸造生产线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操作,覆盖核心材料生产到铸件产品下线的全过程,节省了企业近80%的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一季度,恒立液压实现收入15.69亿元,同比增长61%。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部经理 马艳东:没有这台机器的话,每个工序需要八个人。(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八个人能做的工作。以前是一天做860个,现在是一天做1600多。
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关键在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今,以恒立液压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业正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破我区智能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目前,我区市级智能车间累计已达73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累计达15个,继续稳居全市第一。特别是去年,江苏鑫和泰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汽车发动机缸体智能柔性铸造车间”等9个车间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智能车间,占当年全市认定总数的45%。
走进江苏鑫和泰机械集团的智能柔性铸造车间,两台来自金石机器人的桁架机器手正在对车间现场物料进行快速配送。近几年,鑫和泰陆续建成多条智能生产线,实现了产品的自动造型、自动检测和自动调试。去年,企业的创新投入超过了两千万,占销售收入的5.2%。
江苏鑫和泰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石晓鑫:通过智能车间的应用,目标是要大大的减少人工成本。在整个车间的智能化管控,包括能源的节省,要大大的改善。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在全区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加快实现工厂全方位智能化,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增强了武进智造整体竞争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再塑。在经济深度转型的当下,智能制造为企业创造了一个突破口,涌现出了新的机遇。如果说发力智能制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窗口,那么“创新”二字,就能够赋予武进经济新的内涵。
记者:张斌:我手中的这块智能调光膜就是由中禾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将这瓶液晶导入到这两层膜之间,它能够实现这块膜从透明到不透明的过程,而整个工艺流程都是在中禾科技无尘车间里的PDLC生产线上完成的。
这条PDLC生产线一天能制作出1000多米长的智能调光膜,覆盖从合膜、液晶固化、收卷的整个流程,产品合格率也可以提高到90%以上。去年,中禾科技投入1000多万创新资金从国外引进这条生产线,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禾科技是由江苏晨光涂料集团出资成立的一家专业从事液晶电子技术、电子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新科技公司。依托于晨光集团的产业优势,中禾科技从2015年就开始拓展智能液晶调光产品的应用,如今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配方,研制的调光玻璃在通电状态下可见光透射比达82%。凭借着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优势,企业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中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副总经理 司钟诚:我们以后不单单做调光膜、调光玻璃,还要做一些艺术品,做一些高附加值、高艺术价值的产品。
同一时间,常州模威科技有限公司的演示车间内,技术员正在对一台AGV全向智能移动平台进行移动测试。前行、后退、横移、斜移,甚至零半径转弯,无需人为控制,智能移动平台都能轻松实现。而这款移动平台的心脏,也就是控制移动方向的麦克纳姆轮,是由模威科技自主研发的。目前,基于客户提出的增加载重量的新需求,企业又在着手研发新品,把电机和麦克纳姆轮合二为一。
常州模威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孙红岩:工件一般都比较沉,重量比较大。在车间内和车间外都需要运输这些工件。该车因为配备了北斗导航和激光导航,同时可以在室内室外进行穿梭,进行物件的一个搬运。
得益于在创新上使“巧劲”,武进大大小小的创新主体各自高频跳跃,又相互同频共振,今年1-4月,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产值611.83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5%。
不难看出,武进具备创新的土壤,武进的企业骨子里有创新发展的需求和愿望。这些都是提升我区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智能制造配上创新发展,武进企业如同坐上了一辆新时代转型升级的“复兴号”,而企业上云的深度发展,又让这辆快速列车跑出了高质量的加速度。
在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苏管家”集控数据中心,监控员正在实时监控所服务企业每一条生产线的用电量,为企业高峰时段用电作出合理规划。用户通过网页、手机APP等互联网渠道可以清晰直观、及时高效的了解到自身的详细用电信息,企业整体生产成本可降低近10%。如今,苏文电能已为省内3000多家企业开通了云服务,共布局一万多个电能监测点,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高效管理。
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金龙:19年要达到五千、六千多家。在这云平台服务的基础上,在当地建立一个线下服务团队,这样线上线下结合,争取为用户打造核心的服务方案。
为探索制造业“触网”的“武进模式”,由工信局主推的企业上云工程正在持续深化,引进培育了青之峰、明月软件等一批云服务商,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常州青之峰网络科技服务中心,程序员正在通过智美云建站系统为一家企业进行云端建设。去年,青之峰上马“两化融合”项目,重点打造企业“私有云”,截至目前,已为5000家企业完成上云服务。
青峰集团董事长兼CEO 余进:这些企业我们主要是让他们上网,解决他们互联网的基础建设,解决他们产品在整个互联网的营销,其实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企业内部的项目。
当“新苏南模式”势如破竹之时,武进的一大批本土企业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展示着转型升级的底气和张力。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总体保持平稳积极发展态势,完成工业总产值1007.13亿元,同比增长7.2%。对武进来说,打通转型升级的“末梢阻塞”,推动激励政策落地见效,仍需相关各方携手合力。
2016年以来,区工信局一方面通过走访企业核实融资需求,一方面协调农行快速推进“苏微贷”,力挣早贷款,多贷款,把政府“降成本”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用好用足,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截至今年5月底,我区先后有400多家企业被列入常州市“苏微贷”名单库,其中115家企业获得贷款4.32亿元,占全市放贷总额度的43.2%,一年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至少2150万元。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陈敏:现在工信政策还是比较多的,只要企业符合的,我们也是积极帮他们向上争取,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铺开武进高质量发展蓝图,成绩鼓舞人心,更催人奋进。全区各地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步调一致地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智能制造,促进各类发展要素互生共助,聚合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