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下面接着来看《走进非遗》系列报道。“铁匠炉火红一红,抵过木匠两三工”,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打铁十分盛行。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进,打铁铺变得越来越稀少。在湟里镇,仅存两家打铁铺,戴记铁铺就是其中一家。也许是物以稀为贵,老戴家的生意还挺红火。今天让我们继续去戴记铁铺探访非遗打铁技艺。
顾客 李成军:老戴今天帮我看个刀,我买两把刀。
铁匠 戴银良:质量都是没有问题的,我都可以保证你的质量。
顾客 李成军:就这两把吧。
湟里镇是苗木之乡,不少村民都靠种植苗木为生。有些苗木由于种植条件特殊,并不能完全实行机械化操作。李成军做草皮生意有十几年了,每年,他都要在戴记铁铺买上三四把铲草坪刀。他说,草坪下经常有石头等坚硬物,所以对铲草坪刀要求很高,老戴家的“私人定制”用起来十分顺手。
顾客 李成军:我是铲草坪的,他这个刀好我们都到这里买,我在这里买了10多年了,这个刀是绝对的肯定好。
铁匠 戴银良:这个铲草坪的刀一般在1500~1800把/年,多了我也来不及的。一般情况下一天(做)五六把,因为这个工艺比较烦,如果做得不好就没有信誉,我们祖传下来将近100年了,从我父亲到现在要有100年了。
老戴说,自己的手艺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虽然打铁是个苦差事,又累又脏,还挣不了多少钱,但几十年来,手中的铁锤始终没放下过。如今,这百年铁铺的传承也落在了他的肩上。
铁匠 戴银良:这个东西也不容易,也是中国的文化,你要是失传了就太可惜了,人家农业也需要,这个也要传下去。
不过对于老戴来说,他是幸运的。他的儿子蒋伟,今年34岁。在与父亲的一次长谈后,辞去了上市公司项目工程师的工作,回家继承这门濒临消失的技艺。
铁匠 戴银良:我16岁中学毕业就开始学这个,我父亲是14岁开始的,我父亲有个小名,他学的时候小,就叫他小铁匠。传承给我,我再传承给我儿子。
戴银良的儿子 蒋伟:的确是辛苦,早起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是体力,第三个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炉子产生的温度可以让人汗流浃背,年纪稍大是受不了的,冬天的话在路边很火热,打完以后出去很容易感冒。
跟着父亲学习打铁技艺已有八九个年头,如今,蒋伟也基本出师。他立志要让穿越千年的古法打铁技艺不失传,让铁匠铺里 “叮叮当当”的清脆声不成为“绝响”。
戴银良的儿子 蒋伟:因为我爸年纪大了,他现在干这些重体力活力不从心。虽然现在是大机器时代,但是对于农业而言,现在手工农业还是不可或缺。打铁这门技艺还是需要传承的,我就是想通过申请非遗来给它传承下去。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打铁匠诉说着几个朝代的文明,从青铜器的精美到现代化的简约,无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每一件简单随性的铁制品都诠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演绎着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故事。我们相信,戴记铁铺的故事一定会不断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