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年报> 内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区全境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进人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7—1978年)等,一路坎坷,风雨兼程。到1978年,和全国一样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镇,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70年众志成城,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风化雨,武进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路前行,无限风光。
——70年来,武进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全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古人讲,天道酬勤,春华秋实。70年来,武进人民坚持聚精会神发展经济,特别是最近40年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武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多次区划调整,区域面积由1856平方公里缩减到1065平方公里的情况下,全区生产总值仍由1949年的1.4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80.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75元增加到16.45万元(折合美元2.48万美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0.08 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14.6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48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从10元增加到2.17万元,年均增长11.8%。三次产业之比由1949年的86.8:5.8:7.4调整到2018年的1.7:54.3:44.0。全区综合实力在历次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先后荣获过“华夏第二县”、“十大财神县”等称号,近年来更是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一名等荣誉。2019年4月,解放70周年之际,武进又被评为江苏省2018年度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成为常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辖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这么说:武进人民在这70年中创造的财富,比此前这片土地上一切世代创造的财富之和还要多得多。
——70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从解放到1976年,农业在武进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了第一大产业的地位。1949年,84.45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74.4万人,占88.1%。解放初期的武进农业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从播种、灌溉到收获,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1949年全县农机总动力不到1万千瓦,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78年时的人均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竟然和1949年相当,均为399元,部分社员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迅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年产量短短几年即摆脱了原来长期徘徊的局面,1983年突破80万吨大关,1984年逼近90万吨,肉、蛋、蔬菜、水产品产量更是连年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从此进入良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能人和农民企业家,带动农村和整个武进经济进一步发展。70年来,在耕地面积由157.67万亩减少到46.80 万亩的情况下,武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稳步调整,高效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全面发展。2018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亩产由114公斤/亩增加到468公斤/亩,增长3.1倍,其中水稻亩产由200公斤/亩增加到633公斤/亩,增长2.2倍。水果产量由1227吨增加到8.86万吨,水产品产量由0.32万吨增加到3.80万吨。2018年农业总产值67.75 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65.31亿元,占96.4 %。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49年的399元提高到2018年的6.13 万元, 年均增长7.6%。到2018年,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下降为7.3%。
——70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70年来,武进工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武进刚解放时,只有棉纺织、粮油加工、农具和砖瓦制造等数十家简陋的小企业,工业总产值仅2817万元。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了农机、化肥、农药等支农企业。1957年,武进县属企业超过了10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近5500万元,和1949年相比,接近翻番。随后的“大跃进”由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严重摧残了生产力。1961年工业总产值跌到5156万元,1962年、1963年工业生产继续下跌,1963年工业总产值仅3267万元,跌到建国初期水平,直到1964年工业生产才开始逐渐回升。但随后1966年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工业发展再次受挫。文革中后期,饱受折腾的武进人开始探索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这也就奠定了武进作为苏南乡镇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1968年,武进乡镇企业个数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从1967年的40家,一下子增加到90家,1970年,乡镇工业企业个数达到532家,比县属企业多了347家。1977年,武进乡镇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县属工业产值。也是在1977年,武进工业增加值突破2亿元,历史上首次超过农业成为第一大产业。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乡镇工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90年,武进乡镇工业产值已经是县属工业产值的6倍多,1991年,武进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00亿元,达到121.64亿元。1993年以后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又为武进工业注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制度活力。进入21世纪以来,武进工业彻底改变了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状况,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大为提高,生产能力大为增强。200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4.54亿元。2018年,工业总产值接近5000亿元,年末在国内外上市的工业企业已经达到26家,出现了象瑞声科技(02018)这样市值数百亿港币的优秀企业。在武进的知名工业企业中,既有中天钢铁、东方润安这样的钢铁企业,也有瑞声科技、安川(中国)机器人等高科技企业,既有中国中车这样整车行业巨头,更有上百家象龙城精锻这样做配套但在细分行业里的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单打冠军。201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1237.70亿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49年的785元,提高到2018年的30.18万元,年均增长9.0%。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678.27亿元,实现利税423.40亿元,其中利润282.91亿元,年末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了1613.97亿元。19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1.0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7.8%。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高。2018年,全区69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02.8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1%。70年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潘中来、秦志尚、黄小平、许小初、茹伯兴、鲁仲清、梅鹤康和董才平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家。
——70年来,服务业经济茁壮成长。1949年,武进贸易业以个体私营小店为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2034万元。1953年起,对私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后又经过多次调整和发展,形成了以国营、集体为主的商贸体系。1978年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格局。70年来,以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为主体的传统行业长足发展,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各类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推动着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018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19个,实现成交额740.89亿元。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5.43亿元,比1949年的0.20亿元增加了3226倍。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货运量由1978年的411万吨增至2018年的1760万吨,客运量由1978年的136万人增至2018年的1850万人。邮电通讯业高速发展。1949年,全县电话总容量才50门,以后40年中固定电话装机量增长缓慢,到1990年的固话用户才5113门。1990年代开始装机量猛增,1990年代后期,移动通讯开始突飞猛进。2018年末,全区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6.3万户,移动通信用户170.1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76.24万户。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商品房从无到有,2018年商品房开发竣工面积125.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49.62万平方米。201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分别达到2875.28亿元和2277.32亿元,比1978年时增长了上千倍。2018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048.4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7.4%提高到44.0%。70年服务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陈礼斌、刘灿放、陆向阳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
——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国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武进和常州市县同城,武进县政府驻地为常州市关河路(常州火车站旁)。武进虽然全域环绕常州市,但由于当时国家实行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武进曾长期归属镇江专(地)区管辖,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3月才开始实行市管县,镇江地区撤销,武进划归常州市管辖。湖塘、横林和奔牛号称武进三大镇,湖塘虽然号称“三大镇”之一,但镇区范围狭小、基础设施落后。1993年7月,武进县政府搬迁到湖塘,拉开了武进中心城区建设的序幕。1995年6月,武进撤县建市,2002年,在鸣凰开始建设常州大学城,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使得湖塘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氛围渐浓,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到2018年底,中心城区“十纵十横”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完善,近150平方公里建成区主次干道环通,淹城旅游区、武进新天地两大城市中央主题生态乐园建成开放,花园街、广电路、定安路等形成了“路畅、街美、景优、现代、时尚”的新商业街区,城市功能迅速提升。新城南都、莱蒙城、御城、天隽峰等小区全面建成,星河国际、新城桃李郡、路劲城等一批上规模、高档次的住宅小区项目加快建设。与此同时,作为武进经济发展主要载体的武进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经开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成果斐然。昔日田野大地上,如今到处是一条条笔直的大道,连接起城镇和乡村,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116公里增至2018年的2767公里,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从新北区到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常州地铁一号线在国庆70周年前夕投入试运营。连接南京南站和浦东机场(武进设站)的沿江高铁正加紧建设施工。贯通苏北、苏南,北连山东方向,南接浙江方向的盐泰锡常宜高铁(在武进设常州南站)也已动工,几年之后,武进南部即将成为一个高铁交通枢纽。
——70年来,开放型经济大放异彩。建国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武进的经济是内向型的,既无外资,外贸也很少。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外贸收购额只有674万元。1992年后,武进的内资企业才取得自营出口权,1998年底,自营进出口企业已达106家,当年自营出口3.72亿美元。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武进对外贸易走上了快车道,2008年自营出口已达38.23亿美元,到2016年,自营出口达68.36亿美元。2018年,全区进出口总额797亿元,其中出口565亿元。对外经贸经历了从仅对港台地区和周边国家进行到逐步扩展为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随着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机电产品在武进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占到了56.3%。
从 1986年武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成立到2018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超过120亿美元,外商投资在农业、工业、交通、房地产、商业零售业等部门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和设施。近年来,引进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区新增外资项目108个,其中协议注册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11 个,全年实际到帐外资7.7亿美元,是1987年的272倍。到2018年底,已有20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武进投资了29个企业。近年来,武进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全球布局。2018年,武进企业全年境外投资项目38个,协议投资总额3.77亿美元。
——70年来,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一是“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1949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只有3766人和8.9万人。全部人口中,文盲占主导地位,小孩要上个小学都不容易。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普及中、小学教育,并集中财力培养大中专人才参加国家建设。但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到1978年,中小学校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不到25%,高考录取率不到4%,校舍破旧、设备简陋。改革开放之后,“科教兴国”被列为国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2018年,中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0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2.7%,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1%,高考录取率97.2%。全年区级财政教育和科技支出分别达到27.2亿元和8.93亿元,全区列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51项,资助金额1.36亿元。201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年末累计达537家;当年申请专利16506件;当年专利授权1103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13件。2018年全区R&D经费超过69亿元,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武进区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一名,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二名。
二是文化生活日渐丰富。解放初期,武进人只能看看戏,听听说书,电影也十分稀罕,收音机也不普及。后来有了有线广播,改革开放前可以看看样板戏、样板电影,听听公社广播,选择仍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文化生活日益多姿多彩,城乡舞厅、影视厅、卡拉OK厅林立。1980年代后期,武进家庭开始普及电视机,先是黑白的,再是彩色的,再到液晶电视。艺术精品层出不穷,武进每年都有数十件艺术精品在省级以上的评选中获奖。每年引进艺术表演团体数十个,演出数百场次。淹城春秋乐园、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文旅资源日渐丰富。电台从1套节目发展到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闭路电视节目上百套。2018年末,区级图书馆藏书56万册,是1985年的5倍。进入网络时代,武进人仍然读书成风,各种图书的年发行量稳定在1200万册左右。
三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初期,武进体育场馆严重匮乏,当时中小学操场普遍都是烂泥地,想要举办高水平比赛根本无从着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学校的体育场馆、公共健身设施等陆续建立起来,群众体育日渐普及,竞技体育亮点频出,涌现出奥运会跆拳道冠军赵帅和奥运会曲棍球亚军唐春玲、黄俊霞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2004年,武进投资3600万元在湖塘建成了国际一流的曲棍球基地,省队区办的女子曲棍球在国内外屡获佳绩。近年,每年都有一批国际国内赛事在武进举办。2018年武进成功举办了第23届女子曲棍球世界冠军杯比赛、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和全国女排联赛等国际和国家级赛事。2017年和2018年,武进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四是卫生条件迅速改善。1949年,武进只有1家医院,20张病床,2018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4340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713人增加到 5976人。每千人口床位由1949年的0.02张增加到3张,每千人口医生由0.65人增加到1.8人。医疗条件和水平,已经和建国初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健全,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大大缓解。
——7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武进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由1955年的人均175元(当时农民家庭调查数据),提高到2018年的人均26939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12元增加到2018年的7.8万元。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少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195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77.7%,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 89.5%,到2018年,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中用于吃和穿的支出比重已下降为36.2%,恩格尔系数为29.5%,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18.62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79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18年达到66.8平方米,房屋质量和配套及装修水平和解放初期比也是大幅度提高。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2018年底,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汽车67 辆、彩色电视机 194台、电冰箱106台、空调机243台、洗衣机108台、计算机72台、移动电话236台。
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解放初期,人民群众还没有社会保障的概念,生老病死都是听天由命,养老靠自己和子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也走了一段弯路。近年来,武进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战略部署,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网。各类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稳步提高。2018年,全区城乡社会保障综合参保率在98.8%以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90%和81%,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1865元,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每月 800 元/人。
解放70年,武进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体一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横向对比,2018年,武进的人均GDP水平已经和中国台湾相当。70年的奋斗征程中,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武进人形成了“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武进人民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走在全省全国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