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入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河蟹活动量增加,摄食也进入高峰期。一般“白露”前后河蟹将完成最后一次蜕壳。抓好河蟹当前及后阶段饲养管理,对促进河蟹蜕壳生长,提高河蟹出塘规格、产量、品质尤其重要。
一、水位、水质调控
9月份气温逐渐降低,当蟹池水温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8℃以下时,及时调整水位,水深平均掌握在0.8~1.2米。河蟹经夏季养殖,池塘内残饵、排泄物等沉积较多,有的塘口水草较少,水质易发生变化,需加强调控。平时每7~10天添换新鲜水一次,每次10~20厘米左右。添水时应注意水温变化,以防前后温差过大引起河蟹应激反应。每7天全池施用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1次,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促进菌相、藻相平衡,确保水体透明度在50cm左右。并间隔施用磷酸二氢钙,促进水体物质微循环良性转化,并提供河蟹蜕壳必须的磷、钙等微量元素,一般每亩每米3~4千克。
二、水草管理
随着温度下降,河蟹摄食水草根茎的量增多,应及时捞除漂浮于水面的水草。伊乐藻生长过旺的池塘,应适当割除,水草覆盖面控制在30~40%,增加池水溶氧量。
三、投喂管理
“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秋季正是河蟹育肥的季节,应适时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蛋白含量32%以上的河蟹专用育肥料或小鱼进行投喂,以确保河蟹体重增长迅速、蟹膏丰满。河蟹每天的投饲量根据天气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刚好吃完为宜,日投喂率掌握在1.5-3%。
四、病害防治
“白露”前后气温容易变化,极易引发各类河蟹疾病,需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因注重杀虫、杀菌。另一方面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甜菜碱、β葡聚糖等投喂,增强河蟹免疫能力,防止水温变化过大而导致河蟹应激反应明显,因免疫能力下降而患病。
当前河蟹主要病害有:①黑鳃病、水肿病。可使用0.5ppm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连续泼洒二次。②肠炎病。外用二氧化氯0.3ppm或聚维酮碘0.5ppm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二次;内服采用诺氟沙星(或盐酸小蘗碱)+新诺敏+大蒜素,6~7天一疗程。③腐壳病:先用二溴海因0.2ppm泼洒,同时每100千克饲料拌氟苯尼考150克连续投喂3天。④纤毛虫病。采用60%硫酸锌的纤毛净或纤虫净1ppm全池泼洒。病情严重的隔天再使用一次。用药时要注意避开蜕壳期。
五、防逃管理
俗话说“秋风响,蟹脚痒”,秋季河蟹最易逃跑。养蟹池塘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观察有无逃逸迹象,检查是否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特别是大风大雨、夜间,要注意查看防逃设施是否被大风刮倒,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