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科教文卫> 教育信息> 内容
1月14日-15日,以“场馆课程与在场化学习”为主题的2018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专题研讨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举行。
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马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等领导、专家到场指导,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陈瑞昌、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胡鹏、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戚宝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鲁兴树、《江苏教育报》主编梅香、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谢建伟、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宁及55所物型课程项目学校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专家云集,一场关于物型力量的深度引领。孙其华社长以“学校建筑学:物型课程的奠基”为主题,从我国学校建筑研究现状、我国学校建筑实践历程及学校建筑与教育学三个方面对物型课程的基础理论支持进行了深入阐释。马斌处长指出,物型课程通过人物互动的在场学习和具身浸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他强调,物型课程建构在课,应当与国家课程相匹配,进一步创新与国家课程相得益彰的主题性实践课程。
各校交流,一场关于学习在场的智慧凝聚。星河实验小学庄惠芬校长以“打开脑,儿童创想城的物型密码”为主题对学校物型课程的建设样态进行了汇报。星实小基于情境学习、具身认知、脑的可塑性等原理构建了符合儿童成长规律、适合儿童成长需求的创想课程。星河实验小学五(2)班周栩安讲述《在星河,学习打开的正确方式》点燃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品质,对学习的形成新的认识。星实小老师介绍完美教室的打造、场馆课程的开发。完美教室中的一花一草、角角落落,都由师生共同打造,都能引出一段或快乐或有趣的故事,教室中充满了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回忆。星实小场馆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整合、与项目研究无痕链接、与学园课程跨域衔接。在星河,场馆课程是课堂的延续、补充、拓展和调适,是课堂“必修”后的“选修”。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庄惠芬校长认为“学习在场”具有关系性、开放性和立体性等特征,学校应当致力于塑造一个立体多元的学习场。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王笑梅校长指出“学习在场”是基于未来人才模式、立德树人背景和核心素养话语体系下的一种对传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刘慧校长提出物型课程应当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诗意的、能够产生心灵化反应的场。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冯雅静园长指出物型课程应当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建设孩子的学习场和生态场。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丛一冰校长认为物型课程应当把要孩子学习转变成孩子要学习,培养孩子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并推动社会前行的人。
苏锡常区域五所项目学校围绕“物型课程的打开方式”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了汇报。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从教育美学的视角建设了六大课程群和十八个中心;江阴市实验小学着眼教育空间审美化建成了欢乐谷、美学堂、爱心社等主题场馆;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致力于在农村小学建一所“精致”的少年农学院,为学生搭建“农耕文化”的学习平台;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办儿童喜欢的“绘本图书馆幼儿园”,一厅、二室、三廊、四园夯实了课程环境的“物型”样态;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通过重塑生活方式、学校课程和育人方式,精心打造了“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
在场学习展示,一场关于物型课程的美好相遇。场馆课程展示,星河娃聚焦感兴趣的问题,分工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内容涵盖:地球家园、人体奥秘、力与机械、电磁奥秘、分贝研究、数字厨房、城市规划等。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体验、分析讨论、探索创新,学生获得了具体知识、形成了专门技能、发展了个人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在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形成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期末闯关在场化评价,期末闯关创意评价活动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构建丰富的闯关形式,由家长、课程基地导师作评委,在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面开始进行创造性地尝试与探索,打破传统纸笔测试,以“游戏评价”为基调,通过开放性、游戏化评价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素养,努力从多个角度展示和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及关键能力,挖掘学生潜能。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陈瑞昌代表项目组,从基础研究、特色研建、活动推进、专家指导和系统宣传等方面,提出了2019年物型课程项目推进工作计划。童年无诗意,人生无华章。在省物型课程项目组专家的高位引领下,星河实验小学必将遇见更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