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连日来,雪堰镇周桥村秋收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在还未收割水稻田中,种植户已播下紫云英种子,本月下旬水稻收割后,紫云英就将发芽,后续将进行开沟、灌溉、追肥等田间管理。作为轮作休耕种植的作物,周桥村种植的500亩紫云英明年四五月将进入盛花期。这些紫云英既可用于提升地力,又为美丽乡村增添了花海景点。
2017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开展“263”专项行动,将太湖水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六大治理行动”,明确要求太湖一级保护区到2020年化肥、农药施用量比2015年减少20%,我区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减少5%,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为此,我区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通过耕地轮作休耕,在休耕区域倡导种植紫云英、实施冬耕晒垡、增施有机肥等,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改善耕地质量,减轻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此举利于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我区轮作休耕试点的第二年,实施的区域范围由去年的太湖一级保护区扩大至武宜运河周边地区,试点面积由去年的1.5万亩提高到2.5万亩,主要涉及前黄镇和雪堰镇。其中,雪堰镇试点面积13675.8亩,涉及23个行政村、6670户;前黄镇试点面积由原来的1400余亩增加到了1万余亩,主要集中在寨桥片区。雪堰镇农技农机站农艺师储志英介绍,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该镇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试点3种休耕模式,比如周桥是种植绿肥,漕桥是翻耕,南宅和王允是增施有机肥,都实施轮作。
我区的目标是通过试点,形成符合区情的可持续、可复制的耕地轮作换茬与休耕培肥模式和机制,不断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力争2—3年后,试点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1%,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为农作物稳产丰产提供保障,发挥“藏粮于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