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我区是省政府批准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去年9月15日,区行政审批局揭牌成立,系全市首家成立的区级行政审批局,标志着我区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新时代。如何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不断解放思想,围绕提质增效、优化服务、规范创新等要求,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进而提升工作效能。
审批标准提高到“2345”
在区行政审批局成立当天,拿到我区首张施工许可证的无锡锡山建安公司经办人汤宁益感慨道:“过去办一张施工许可证,需要跑多个部门,挨个盖章,没有两个月办不好,现在只要45个工作日,且不用跑多个部门盖各种章,省时省力。”
据了解,全省目前最高行政审批标准为“3550”,即3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我区把审批标准提高到“2345”,即2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45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这就是行政审批的“武进速度”。
为达到这一速度,区行政审批局在成立时,将行政许可划转前涉及的78个科室、183名审批人员、55枚行政审批印章,划转后精简为5个科室、46名审批人员、1枚行政审批印章,并实现了思想融合到位、部门联合到位。该局还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建立重大项目会商、联合踏勘等制度。同时,采取电话沟通、实时信息共享、在线公示公告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由此,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时代真正到来。
解放思想大讨论
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近日,区行政审批局为位于武进国家高新区的友多早点店颁发了首张《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备案公示卡》,标志着高新区试点“证照分离”改革有了首个成果。
以武进高新区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我区正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在申请条件、梳理材料、办理流程等方面制定标准,提高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同时,我区将按照权限能放则放、事项应进尽进的原则,梳理下放清单,拟定标准要求、制定运行机制,在雪堰镇、湟里镇和高新区先行先试。
据悉,6月底前,雪堰镇、湟里镇将率先做好镇级政务服务中心场地建设和事项集中办理;9月底前,高新区、西太湖做好行政服务大厅建设,湖塘镇、礼嘉镇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年底前,包括经开区在内,都将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全区范围覆盖、场地建设达标、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队伍素质优良、体制机制合理、工作优质高效、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政务服务新体系。
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张琪表示,今后在镇级政务服务中心,镇(街道)有权限的事项镇级就能办理,镇(街道)一级没有权限的,将以代办或网络办理等形式完成,实现政务服务“一网联通、一网办理、一网共享、一网应用”的目标任务,推行“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流程再简化 实现全能岗
去年年末,区行政审批局对划转事项审批程序再梳理,建立申报材料、办理环节、现场勘查等审批要素标准化清单,并在江苏政务服务“一张网”公布,以标准化促进行政许可规范化。
这是该局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的一个举措。去年,该局还曾将一些办理数量大、与百姓联系密切的常规办件制作“标准化套餐”编印成册,明确办理环节、办事单位和个人应提交的材料等,今年将完善清单并向社会印发。同时,该局围绕行业证照联办工作制定审批套餐;在投资建设领域设立“工业45专窗”、“多评合一专窗”、“预受理专窗”;推行项目预审+代办融合服务、信用承诺预审;对区级以上重大项目寄送友情提醒单,全面促进重大项目审批提速增效。
张琪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区行政审批局还将推出全局的“一窗式办理”,把原先分散于5个科室的不同窗口受理职能归于1个窗口,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出件,形成闭环的审批模式,实现事项标准化、环节简约化、办理高效化。
“这样做的好处是责任明晰,原先1个人只需精通1个科室的10多个事项,今后要求1个人能办理全部156个事项,倒逼工作人员必须对业务充分熟悉,真正实现从专业岗到全能岗的转变。”张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