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武进的沃野千里,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点亮着每个人心目中的田园梦想。
武进的乡村振兴路怎么走?将描绘怎样的美景图?如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整体目标?近日,《武进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明确“农业强”重点突出绿色生态发展,“农民富”着力实现“富口袋、富脑袋、富眼球”同频共振,“农村美”全力推进全域性美丽村庄建设,加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武进样本”,力争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的引领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
产业融合提质,让农业强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如何提高农业产业质量,使乡村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
实施产业融合提质工程。以特色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项目为依托,以转型升级为动力,持续发展美丽产业、美丽经济,推动现代物流、科技金融、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与乡村融合发展。同时,坚持绿色农业就是大生态、大环境的理念,加大农村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做优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放大农业生态景观效应,推动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产业等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开展创意休闲农业提升行动,到2020年,全区创建创意休闲农业重大田园景观项目1-2个、农业特色小镇2-3个。
实施农业用地提效工程。突出生态效益,实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和景观用地“一地三用”,到2020年全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景观体系、农地监管体系。
实施农业品牌提优工程。以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抓手,培育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逐步构建全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体系。整合区域优质农产品资源,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培育武进优质大米、主要果品、大众水产等区域性公共品牌,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拓展增收路径,让农民富起来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富民增收是根本。如何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更加多元化拓展他们的收入来源?
实施就业创业增收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发展,培育壮大“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守法规”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乡村创业促进行动,重点打造一批新型农民创业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自主创业。
实施改革创新增效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挖掘乡村振兴红利,确保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高水平完成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任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量化到人、固化到户”的股权管理办法,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建立合理的水稻收入保险制度。
实施人才引育增智工程。建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3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在三次产业分布的比例达1:1:1。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完善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机制,鼓励各类专家学者、领军人才到乡村投资创业。同时,大力优化农村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农村人才激励专项政策,营造服务乡村、奉献乡村的良好氛围。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力度,到2022年,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00名,农民培育师资库人数达到200人,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2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72%,人数超4.85万人。
做优乡村环境,让农村美起来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要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如何全力推进全域性美丽村庄建设,使乡村环境得到高质量提升?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紧密结合“263”专项行动和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行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治理农村河塘沟坝,力争到2019年年底,全区村庄整治达标率100%。大力实施“美丽武进 幸福家园”同心惠民光彩行动,充分发挥区光彩事业促进会公益平台作用。注重建管并重,建立以村(社区)书记负主体责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倡导村规民约等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新机制,解决好“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等问题。
实施美丽村庄建设工程。聚焦“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目标,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市、区两级美丽村庄示范创建为抓手,示范推进省、市、区级美丽乡村建设,创成城西回民村、何墅村等3个以上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点),建成30个区级美丽村庄,组团打造南部太湖湾片区、中部南环线片区、东部经开区片区、西部片区等美丽村庄建设“四大片区”。同时,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两规合一”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和规划居住点集中。推进康居乡村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力争康居乡村达标率达90%。
实施淳美乡风兴盛工程。深入实施民俗复兴、民贤闪耀、民居拯救、民风培育四大行动,让武进乡村的民俗文化兴起来、乡贤名士靓起来、特色民居建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开展文明村镇、特色文化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等创建活动,争取创成省级文明村25个左右。构建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各镇在全市乃至全省打响“一镇一品”文化品牌。
实施“三资三化”阳光工程。将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网络上监管、风险在流程中控制、资源在市场中配置,实现“家底清、过程明、制度全、管理严、队伍强”的“三资”管理目标。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制度管人、管事、管财。另一方面推动平台建设,提升“三资”监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村务“e阳光”平台、农村货币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三资”管理。同时,健全会计服务站功能,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成立村(居)派驻纪律监督工作组,构建立体监督网络,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资”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