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武进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40年来,武进的投入力度始终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人关注。投资规模在过去40年中实现了年均25.6%的高速增长。
(一)起步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之初,武进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乡乡点火、村村冒烟”投资遍地开花,促使武进农村集体经济达到了空前规模,为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体经济投资超越国有经济成为主体,较早地迈上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1978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15亿元;1985年,随着我区投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投资总量一跃迈上新台阶,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1991年投资为11.2亿元,这段时期,共计完成投资60.0亿元,年均增长28.0%,巨大的投入提高了乡村经济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巩固和壮大了乡镇的传统产业,并形成了机械、纺织服装、化学、轻工和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武进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实现了农转非的历史性转折。
(二)突破阶段(1992~2000年)。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指引,武进围绕乡镇工业和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四年间连续突破15亿元、20亿元、30亿元关,1992-1995年,年均增长达34.3%,1995年投资为36.3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1996年下半年开始到2000年,受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治理整顿影响,我区乡镇工业开始了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漫长转变,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步入结构调整期,2000年投资为40.5亿元,1996-2000年均增长2.2%。这8年间共完成投资291.8亿元。
(三)扩张阶段(2001-2007年)。2000年后,武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投资需求旺盛,能源交通等城乡基础设施、新型工业化和开发区建设投资迅速扩张,我区投资进入快速发展,2003年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13.4亿元,2007年投资达到336亿元,超过300亿元,7年年均增长35.3%。2007年6月针对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等突出问题,国家决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投资步伐有所放缓,2007年投资仍比上年增长19.9%。
(四)上台阶阶段(2008-2012年)。这一阶段虽然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但由于措施得当、应对有方,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0.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了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较快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加大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等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2010年我区投资突破500亿元,2012年突破800亿元。
(五)结构调整优化阶段(2013-2017年)。随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为投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广阔空间。面对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形势、新常态。全区上下把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到2017年,投资达到1112.8亿元。这段时期,年均增长8.5%,虽然增速逐步趋缓,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高位运行。
二、改革开放40年建设成果卓著
(一)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1、工业投资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武进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初期,全区上下大力发展乡镇工业,1985年,我区的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8.6%;1992年,随着各镇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占比超过60%;到1997年,国家政策收紧,工业投资减少,比重为50.6%;进入新世纪,随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2009年工业投资占比超过66.9%;进入2010年,全区上下抓工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投资比重有所下滑,但仍然超过56.9%;到2017年全区工业投资650.8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8.5%,工业投资一直占着主体地位。
我区工业主要以传统的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工业和电子工业等七大行业为主,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2003年前占比较高,以后受劳动成本上升等影响,行业逐步萎缩;冶金行业2000年后快速发展,但2003年后受国家调控过剩产能影响,投资迅速回落;机械行业一直占据全区重要地位,尤其是2012年后,全区积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发展,投资迅速增大;电子、电器行业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政策影响,发展较快;从2015年开始,化工行业和冶金行业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下降。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为51.1%,比2005年高38.1个百分点。
2、服务业投资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服务业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升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且在总量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结构上影响着经济结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从总量上看,武进服务业投资是随着全区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以1995年至2017年为例,全区服务业共完成投资3588.0亿元,年均增长16.8%。其中,2017年服务业投资已达462.0亿元, 比1995年增长30.5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1.5%,除2002年-2011年10年间,服务业投资比重低于40%,其余年份比重均超过40%。从2013年开始,全区上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区服务业投资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学信息技术、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投入的不断增长促进了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从1978年至201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超过同期GDP增长17.1%的水平。服务业具有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独特优势,既能提供简单劳动就业机会,又能提供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因此安置了大批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投资成主导
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为投资体制改革的标志。我国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主体投资格局被彻底改变,逐步形成国有、民间、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主体共同参与投资的局面,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等资本逐渐成为投资主体。1978—1984年,我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平均比重为57.0%,其中1978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98.8%,国有经济投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1985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迅速下降到30.5%;到2000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进入新世纪,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我区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下降到10%左右的水平。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快速发展,2017年我区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为17.0%,有所提高。这期间,我区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等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民间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又有新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民间投资以年均27.4%的速度增长,比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2017年我区民间投资已达813.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73.1%,比1980年提高33.3个百分点。同时,随着我区对外开放的深入及我区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外商及港澳台客商纷纷来我区投资落户,2002年以来,我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年均增速为16.7%,2017年我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为105.2亿元,是2002年的10.2倍,占全社会投资的9.5%。
(三)民生工程建设成就巨大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抓住各类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及近年打造常州“南北两翼”新城区的契机,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我区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交通公共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1978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64.4公路,到2017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829公路,其中高速公路64公路。2017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9.3亿元,比2002年增长6.8倍。沪宁高速的开通、312国道、沿江高速、金武快速通道、武进大道、232省道、青洋快速通道、花园街改造、长虹路高架及各类镇、村道路等等的通车,新沟河、永安河的建设使我区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自武进撤市建区以来,中心城区概念从无到有,经过多年的大体量投入,目前中心城区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市容整洁的现代型生态都市。 “八纵八横”城市道路框架完善;“五路五河”整治完成;1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主次干道环通;中心区绿化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末,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250万平方米、道路绿地面积8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2处;淹城旅游区、武进新天地两大城市中央主题生态乐园和嬉戏谷主题公园建成开放;吾悦广场、又一城、万达广场、星河国际、富克斯广场、纺织产业交易中心、淹城餐饮商业街等多个现代小区、城市综合体和产业集聚区相继建成、运营。目前中心城区已初步建成功能全、生态美、交通便的现代化都市,2017年荣获“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名区”荣誉称号。
3、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增加,社会事业快速发展。1985—2017年的三十几年中,我区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从1985年的0.11亿元,2007年的8.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4.1亿元元,增长了391倍多,年均增长20.5%,先后新建、扩建了常州大学城、武进电视大学、前黄中学、武进职教中心、江苏省武进曲棍球训练基地、花博会场馆、常州市武进中医院、凤凰谷、金东方养老中心等一系列学校、卫生院、文体娱乐设施。到2017年末全区拥有175所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349家,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使我区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4、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91以来,我区房地产开发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以1998年国家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鼓励住房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标志,房地产行业开始全面步入市场化运行管理,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近几年,伴随建设武进新城区的大开发大建设热潮,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迅速攀升,房地产市场热点频现。2017年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增长了50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年均27.5%的速度快速扩张;商品房施工、销售面积分别从1991年的8.8万平方米、3.1万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1092.6万平方米、27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了123.2倍、87.7倍。尤其是近10年,武宜路、常武路等沿线地块相继开发,目前向西太湖、火炬路等外围开发。新城南都、御城、莱蒙城、路劲城、星河国际、万科城等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大大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