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年,武进区工业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下流光溢彩,从作坊经营到机械化厂房、从轻纺主业到轻重工业并举、从产业链的初级低端到高智能成品终端,逐步位居全区经济的“中流砥柱”。四十年蜕变成长,铸就辉煌,武进工业企业数从1978年的1803家增加至24812家,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28亿元上升至5767.28亿元,工业主营收入从1978年的3.61亿元上升至5735.77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00亿元上升至1184.33亿元。
一、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工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经济开始大力发展,武进经济的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工业经济首超农业,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1980年乡镇工业经济开始起步,到1983年已初具雏形。1983年末,全区已拥有乡、村两级工业企业1990家,比1978年增加38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83倍,年均递增23.16%;全区独立核算的乡镇一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已由1978年的5566万元增加到1983年的18882万元,年均递增27.67%。
(二)迅速壮大阶段(1989-1993年)。随着武进区乡镇工业的快速成长,第三产业逐步兴起和发展。1992年武进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实现产业结构的第二次突破——“二、一、三”转为“二、三、一”。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54.6%上升到1993年的63.1%,第一产业比重由1989年的25.6%下降到1993年的12.4%,第三产业比重由15.6%上升到1993年的20.3%。期间,武进乡镇工业首次经历“治理整顿”的挑战和考验,企业规模经营有所突破。1991年末,全区平均每个乡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2.40万元,比1988年增长1.67倍,村办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1988年增长2.09倍;平均每个乡、村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6.36万元,比1988年增长50.7%。1991年末,全市已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3家,比1988年增加18家。武进工业乡镇企业开始由“分散经营”向“做大做强”过渡。
(三)发展放缓阶段(1994-2000年)。这一时期,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硬着陆的影响,武进工业经济发展放缓,基至出现徘徊回落状态。到2000年,工业经济的比重由1993年的63.1%下降到53.9%。其中,由于卖方经济转为买方经济后的激烈竞争,乡镇工业遭遇发展瓶颈。1996-1998年为低谷期,三年工业增加值增量不足1亿元。1997 年与1996年相比,乡、村两级完成工业总产值下降4.72%,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仅增长1.75%和4.93%。工业投入相对不足,1996年乡镇工业完成投资比1995年下降11.09%,1997年又比1996年下降11.81%。
(四)再次腾飞阶段(2001-2006年)。2001年到2006年,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稍现放松,特别是武进乡镇企业的改制到位,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武进迎来了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腾飞。这一时期,全区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工业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尤其是2003-2006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8.1%和29.7%,分别高出2000年16.8和16.0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连续增加,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7.4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1%,分别比1999年上升13.8和14.4个百分点。
(五)平稳回落阶段(2007-2012年)。2007年到2012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推进,武进第三产业投资升温,工业经济出现平稳回落的现象。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从68.6%下降到61.0%,同比增幅下降到11.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67.20%下降到2012年的57.05%,年均下降近2个百分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武进工业呈现明显的回落态势,全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20.8%跌至2012年的5.5%,主营业务收入由21.0%跌至2012年的7.1%,下跌幅度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六)量质并举阶段(2013-2017年)。2013年到2017年,武进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武进工业,深刻意识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注重多方面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尤其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以来,全区单位GDP能耗始终处于逐年下降态势,降幅最低的2017年也已达1.68%。随着燃煤设施的有序拆除,全区煤炭使用量逐年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使用煤炭的企业数逐年减少,2017年用煤规上工业企业仅52家,比2013年减少189家。清洁能源产品替代更新加快,2017年,全区规上工业能源消费天然气17.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2.9%,占全区能源总消费量的15.0%,占比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持续加快。四十年来,武进工业经济连上新台阶,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17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户均产值2324.39万元,户均固定资产原值624.80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7倍、82倍。企业生产和效益日新月异,40年来,全区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比1978年增长1347.6倍、1585.9倍、543.7倍,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0.3%、20.8%和17.5%。
(二)产品不断丰富,产量大幅增加。四十年来,武进工业经济从未停止转型升级的步伐,工业企业的主要产品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安川(中国)机器人等企业生产的定制工业机器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2017年全区规上产量比上年增长95.1%;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光伏产业不断发展,顺风光电科技、格林保尔光伏等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市场需求旺盛,2017年全区规上产量比上年增长89.2%。随着我区工业化后期的到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产品生产加快,2017年全区规上家用电冰箱、电力电缆、建筑工程用机械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13.2%、164.9%、145.2%。
常规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7年粗钢产量1226.54万吨,是1978年的3521倍;2017年钢材产量1340.01万吨,是1978年的630倍,2017年塑料制品产量37.93万吨,是1978年的1448倍,2017年交流电动机产量364379千瓦,是1978年的19倍。
(三)经济贡献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四十年来,工业始终是武进经济发展的基础。201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1184.3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4%,40年间工业增加值增长1182.33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4%,占GDP的比重提升11.3个百分点。
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力日渐增强。2017年销售超亿企业564家,实现销售收入4571.79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90.5%,其中超百亿企业6家,年销售收入占全区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0.4%。2017年武进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工业企业有4家,分别是: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27位)、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96位)、百兴集团有限公司(第223位)、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第267位)。
(四)经济结构优化,主导行业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工业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不断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产业结构有了显著变化,从之前的四大行业演变为现在的七大行业。
1978年武进工业经济结构中第一位的是机械工业占全部工业的31.6%,第二位的是纺织工业占全部工业的20.2%,第三位的是化学工业占12.6%,第四位的是食品工业占12.1%。这四个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了76.5%。2017年冶金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4%,成为我区工业的支柱行业;机械业凭借良好的基础以16.5%的比重位居第二;化学业以16.0%的比重位居第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13.8%的比重位居第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8.9%的比重位居第五;纺织业占比仅为6.0%,居第六;金属制品业占比2.0,居第七。此七大行业为武进近年来的主要行业,共占全部工业的88.7%。
(五)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经济贡献日趋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2017年,全区673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共完成产值1942.98亿元,占全区产值的比重为41.8%,对全区产值增长的贡献为50.7%。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加快,2017年共完成产值452.19亿元,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1%。
十大产业链快速兴起。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经济的兴起,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等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并迅速发展壮大。2017年,全区396家十大产业链企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69.02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的29.4%,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对全区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6%。
改革开放四十年,武进工业量质并举,快速发展,对全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瞩目可观。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着眼未来,我们需正视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努力化解土地资源、环境与效益等各类矛盾,积极探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走产业集群升级之路、传统产业提升之路、新兴产业培育之路、产业价值链提升之路。我们相信,历经转型,浴火重生,武进工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蜕变成长。